天天看點

如何幫治療、隔離中的孩子做好心理調适?專家給出建議

2022年1月17日,在第171場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釋出會上,心理專家李潔針對疫情情況下如何做好未成年人及家長心理調适給出了具體建議。

李潔表示,和以往不同,在本輪疫情當中,有些确診患者為未成年人,有的和家長一起,有的獨自接受隔離接受治療或集中隔離。由于事發突然,孩子及家長們難免出現焦慮、恐懼、憤怒、自責無助等情緒。雖然在應激狀态下短暫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但照護者們仍然可以嘗試一些方法,讓我們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這段封控時光。李潔給小朋友們,特别是家長等照護人員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确診的孩子

1.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孩子家長

以科學理性的态度面對孩子被感染,穩定自己的情緒。自責和憤怒是在身在重大負性應激事件後出現正常情緒反應。孩子被感染不是家長的錯,沒有必要過分責怪自己和他人。沒有人願意生病,也沒有人願意把病傳染給别人。大家要接納自責和憤怒的情緒,積極地調節。可以通過視訊、語音的方式向親人、朋友、心理治療師表達這種情緒;通過視訊與孩子的溝通,安撫孩子的情緒等。這樣不但能夠給孩子提供安全,也能夠增加自己對外界的掌控感,緩解焦慮情緒。

2. 醫院的醫護人員

有的孩子患病,特别是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可能變得很恐懼,粘人,睡眠不好,做噩夢等,是以醫護人員會對他們提供陪伴和保護。醫護人員要足夠敏感,能夠識别出孩子的情緒以及表達出的需求。鼓勵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例如孩子哭着說自己很害怕,照護者就不要說,“别哭了,哭也沒有用”,“不要害怕”等等,而是要表示了解,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說“我知道你有點怕,這麼這麼多叔叔阿姨在幫助我們,還有其他的小夥伴,我們一定會打跑病毒這個大怪獸”等,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

二、隔離期間的孩子

有的孩子是和家長在一起隔離的,家長除了安排好孩子規律的作息之外,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孩子加強交流。

家長首先要了解正确的病毒防護知識,在與孩子的生活中溝通交流中将防護知識及防控意識傳遞給孩子。對于學齡前或國小低年級兒童,我們可以透過講故事、玩遊戲、角色扮演的遊戲等方式與孩子共同交流。同時,觀察孩子的反應或處理問題方式,家長就可以知道孩子們在哪些預防知識或是關于疾病的了解上存在誤區。

家長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增加了,互相了解的機會也多了,在共同遊戲,共同做其他事情的過程中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強對孩子的了解。當孩子表達情緒時,家長要能接納孩子的情緒,特别是要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不是孩子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孩子的情緒平息後,可以與孩子讨論他們的感受,讨論怎樣以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改變抱怨、唠叨、打罵等方式,學會了解、傾聽、共情、接納、幫助、支援等方法,找出親子關系中不恰當的部分,解決溝通不良的問題。

相信經過這樣的一段特殊的時間,家長能夠加深對孩子的了解,增進親子關系。隔離期間養成的一些良好的行為和習慣,今後要把這些行為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對于處于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的群眾,面對新冠病毒,李潔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1. 希望大家關注官方資訊,減少無關資訊的輸入,聽從政府安排。獲得知識是人面臨危險威脅的自然反應,市民想要對自己的處境有所控制;一是找可靠的資訊源,比如政府機關釋出的醫療機構釋出的,二是要調動自己的知識或常識去判斷資訊和知識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 接納自己的情緒:常見恐慌、擔心、焦慮、猜疑、憤怒和攻擊沖動等情緒;了解這些是在目前情況下正常的情緒,“我可以擔心……”“我可以有這些情緒,是正常的” 。

3. 擷取調節負性情緒方法,比如呼吸法、漸進式肌肉放松法、蝴蝶拍、感恩練習等。

4. 任何疾病,最好的藥,是自身免疫力的增強。良好的情緒狀态有助于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避免依賴藥物、煙草和酒精等物質為情緒調節手段。軀體穩定是情緒穩定的基礎,加強大衆對自身軀體的照料,合理飲食,規律作息,可以通過瑜伽、冥想加強身心鍛煉。患有軀體疾病患者科學就診,遵醫囑服藥,滿足生理需求。

5.鼓勵跟家人、朋友、同學、同僚交流,因為交流、傾訴是最有效的釋放情緒方式;分享即是釋放,分享不僅幫了自己,也幫助了對方。

6.盡量用語音、視訊類交流,文字的、單向的交流不如語音和視訊的效果;盡可能找談得來的人交流,找能談私人話題的人交流;加強與外界的聯結,建構穩固的社會支援網絡,增強愛和歸屬感。

大家可以把精力放到更有價值、更有興趣的事情上去:尋找自身愉悅自己的方式和活動,比如唱歌、看書、聽音樂等;比如陪孩子玩耍、做功課,陪父母聊天;做一直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

通過尋找目前條件下自身已有的和還可以做的,不斷增強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海河傳媒中心出品

來源:津雲

編輯:王曉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