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雷軍堵上所有聲譽進軍造車領域,時間緊任務重、人才成為小米造車成敗關鍵;抛開道德品行束縛,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先來先幹!
小米造車再添大将,雷軍選人不拘一格。
被北汽藍谷和極狐“雪藏”半年、又在小米低調靜默數月後,于立國或将高調重制江湖。
也是,人生在世起起伏伏,誰還沒有點兒背的時候,但風雨過後終究是要放晴的。
況且80後的于立國,正處年富力強當打之年,不可能因為一時的“栽跟頭”,就從此徹底退隐江湖。
原北汽極狐總裁于立國加盟小米汽車
從性質上來看,也遠沒有到那個份上。
離職極狐、加盟小米
去年10月份,就有内人士和多家媒體爆料,于立國已正式離開北汽、轉投加盟了雷軍的小米汽車。
樂逗汽車注意到,對于這一重大消息,彼時相關直接當事方,無論是北汽極狐方面,還是小米方面,抑或是于立國本人,均未作出公開正面回應。
極狐的沉默倒還好了解,小米和于立國的“低調”,就有些不那麼尋常了。
因為參照小米和雷軍的風格,過往每逢招攬到重要人才加盟,通常是會高調官宣并借勢搞出一波營銷的。
起碼雷布斯本人的微網誌,會公開表達歡迎之類的話語。
但這一次在于立國身上,并沒有得到展現,雙方似乎都有意在保持低調和沉默。
對此筆者當時做出了以下兩種可能性推斷:
其一、于立國還沒有正式入職小米,轉投雷軍麾下一事仍存在變數;
其二、相較于過往盧偉冰等外來加盟人才,于立國在小米和雷軍心目中的地位與分量,還不足夠高。
于立國即便入職小米汽車後,扮演的角色和給予的職位,大機率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高。
常言道,無風不起浪。
鑒于相關消息被業界媒體集中報道後,過去一周時間裡相關方并未站出來“辟謠”,是以第二種分析的可能性更高。
如今來看,經過三四個月的靜默期,于立國加盟小米汽車一事,貌似已經被坐實。
這兩天這一消息再次在業内不胫而走,各大媒體、尤其過去與于總關系較好的媒體,紛紛奔走相告。
1月14日消息,小米集團通過内部發郵件的形式,任命于立國擔任小米汽車副總裁兼小米汽車北京總部政委,負責統籌小米汽車綜合管理工作、專項業務推進以及小米汽車北京總部組織和人才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于立國直接向雷軍彙報工作,小米對于立國的重視可見一斑。
不過結合雷軍個人及小米公司官方微網誌等公開管道,并沒有給于立國的加盟接風洗塵、公開表達歡迎。
雷軍今天一早釋出的新狀态
也好了解,縱使雷軍和小米造車再“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們也深知,于立國去年“酒後失态、恫吓車主使用者”相關事态,影響仍不可掉以輕心。
雷軍造車,選人用人的标準是什麼?
“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今年三月,外界傳聞已久的小米将跨界造車一事,正式被坐實。
雷軍通過一番動情的演講,以及感性+理性的多元度誓言,讓外界深深感受到了雷軍和小米造車的巨大決心。
要知道,有着“創業導師”江湖稱謂的雷布斯,不惜賭上前半生積攢的所有榮譽背水一戰;
且接下來10年将累計投入100億美元,這種底氣和魄力,不是随便一個大佬/大鳄所能擁有和做到的。
無須諱言,相較于近些年來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各路造車新勢力,當雷軍的小米宣布将跨界造車之後,業界内外聲音幾乎出奇的一緻,普遍“看好”的居多。
質疑聲也有,但遠遠少于其它一種造車新勢力初期階段。
這不難了解。一則雷軍個人的巨大光環和良好聲譽,二則經過十年的發展,小米在智能手機、家電等領域,早已幹的風生水起跻身行業前列。
有實力、有底氣、有聲譽。
關鍵小米通過智能手機建構起了一套相對龐大且完善的生态鍊,跟智能汽車有很多相通之處,這些都足以讓外界對小米造車持看好心态、至少期待它的加入能夠帶來一些新的改變和玩法。
站在普羅大衆消費者的角度,小米進入汽車産業後,會不會再一次将智能電動車的“價格”打下來,讓更廣的消費人群能夠觸及到智能電動車時代的利好。
但看好歸看好,造車可比造手機難多了。
雷軍坦言是否造車是個艱難的抉擇
對于雷軍和小米而言,闖入汽車行業畢竟是一個新的領域。
從雷軍此前官宣成立小米汽車公司時,對外釋放出來的“核心天團”的照片來看,“17羅漢”裡面僅有一人有汽車相關背景。
這明顯不夠,小米汽車急需招攬更多的汽車相關背景的人才、尤其是将帥型人才加盟,助力小米更好地實作造車大業。
是以問題就來了,雷軍和小米招攬汽車類人才的标準是什麼?
小米宣布造車并秀出“核心天團”
能力大于人品,人品大于能力,還是必須“德才兼備”?
北汽容不下,小米為何可以?
結合三月份于立國事件來看,酒後“吐真言”失态、口出狂言恫吓車主使用者,此前已經被實錘,于本人也最終迫于外界和輿論壓力,作了公開道歉。
回看這件事,性質雖談不上多麼惡劣,但北汽畢竟是國企,影響極其不好,是以輿論一放大,事态就絕不是能夠輕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縱使于立國有真才實學、是個難得的年輕将才,近年來處境本就“危急”的極狐,一時半會兒怕是也很難容得下他。
況且于本人的品行及才能,究竟如何,是否“虛大于實”,外界尤其普羅大衆消費者無從得知。
記得五月份的時候,樂逗汽車從北汽藍谷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彼時已經被“雪藏”了整整兩個月的于立國,依然還在公司上班,隻是沒有再公開露面。
“預計六月份會有最終結果,到時候可能會發公告”,彼時相關人員告訴樂逗汽車。
如今來看,于立國事件已經過去了半年有餘,北汽方面沒有再就此人的“去與留”,釋出過公開言論和公告。
終于快要“熬”出頭了,相信用不了多久,于立國或将再次出現在聚光燈下。
樂逗觀察:
在樂逗汽車看來,如若小米确實已經将于立國招緻麾下,勢必會引發外界對小米造車、尤其選人用人标準的相關質疑。
小米向來崇尚“使用者至上”
畢竟小米早已不是一家三五十人的小公司小企業,而且一直将“使用者”看得極其重要,堪稱标榜“使用者型企業”的标兵。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網友在相關報道下評論留言,以後購買小米汽車,一定要心理素質過硬、經得起“恫吓”,不然,“收拾使用者跟玩兒一樣”……
不過從另一個次元來看,得益于小米和雷軍的信譽背書,一旦于立國真的加盟小米并通過小米“複出”,對于于立國本人的職業生涯,無疑将是一個重大的利好轉折點。
獲得小米和雷軍賞識,或許能一定程度上印證,于立國本人無論是能力、還是品行,其實都遠沒有“于立國事件”中所折射出來的那般糟糕。
事實究竟如何?
我想用不了多久,于立國和潛在新東家小米,都将給公衆一個交代。
此外,透過此我們也不難看出,電動化大變革時代,小米這号新造車勢力,甩開膀子幹的勇氣和魄力。
小米和雷軍深知,縱使小米進軍汽車行業有太多的優勢,但依舊時間緊、任務重。
當下及接下來一段時期對于小米汽車而言,能否網絡到足夠的技術和管理型人才,将極大程度決定小米汽車的成敗。
于立國本事究竟有多大,小米汽車提供了大舞台,大夥兒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