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盛世一直都是很多人向往的時代,那個時代有着輝煌的武功和燦爛的文化,堪稱中國曆史的頂峰。
而這個偉大的時代的開創者,就是李世民,這是在在他的統治之下,大唐逐漸走向了繁榮富強,李世民也作為兩千多年被人稱頌的君主,一直都是曆史上各種排名比較靠前的皇帝。
但李世民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玄武門之變,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并且斬草除根,把他們的十個孩子全都殺死了。
在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古代中國,李世民的這個罪行,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為了盡可能地彌補他的過錯,李世民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害者。
李世民篡改了很多史料,但是無論如何他殺兄弟的事是無法改變的,是以就盡量把這件事說得更加合理一點。
如何把一場政變說得更加合理,李世民的做法分兩步,第一這江山主要是他李世民打下來的,第二就是玄武門政變,完全是被逼之下的自保行為。
曆來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争奪皇位,兄弟相殘,甚至父子相殺的事情都很多,李世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隻能說李世民做的這些,跟大多是帝王比起來算是很正常的,但李世民要做的是千古明君,是以要盡量把這件事說圓。
從目前現有的史料來看,兄弟相争的事實是肯定存在的,而且作為太子的李建成,也的确是對李世民虎視眈眈,時刻防範着李世民。
這一切都是李淵造成的,太子作為國之儲君,理應是受到最高規格的待遇,有自己的府邸衛隊,處處彰顯太子的威嚴。
但李淵一方面是對自己的兒子們想一碗水端平,另一方面是李世民的功勞也的确是很大(在這方面,李世民篡改了不少,但也不能走極端,李世民的基本軍功是值得肯定的),是以就弄出了個秦王府,和太子府有着同樣的規格和權力。
甚至李世民的秦王府比太子府更有勢力,但是的秦府十八學士更是大名鼎鼎,他們是李世民的班底,為李世民出謀劃策,而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秦王府和太子府之間是必有一戰。
太子方面的最大優勢就是他是法定的繼承人,雙方的鬥争是你來我往,但李世民這面随着對内統一戰争的結束,似乎是越來越不占優勢。
為了徹底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利用各種機會,調走了秦王府大量的優秀人才,到最後,情況已經非常危急,秦王府剩下的力量也沒多少了,再不動手,李世民可就真的束手就擒了。
于是就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李世民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造反這種事是要殺頭的,李世民的态度很明确,你們要麼來,要麼就得死。
房玄齡和杜如晦當然是李世民的忠實擁護者,李世民這麼做,其實也是給他們兩個一個定心丸,事情到了這一步所有人都沒有了退路,隻有拼死一搏,才有可能反敗為勝。
故事講到這裡,很多人都會同情李世民,覺得都被李建成逼到這份上了,不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不行了,出于本能的反應,李世民的這個罪行似乎也沒有那麼可恨了。
當然這個事兒,其實在正統的儒家那裡,還是過不去,因為在儒家的概念裡,誰能繼承皇位,是根據身份來的,跟你功勞大不大,有沒有能力,根本就沒有關系。
嫡長子繼承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這種互相争來争去的情況發生,是以在儒家眼裡,李世民并不算是一個完美的皇帝,這也是李唐并沒有非常重視儒家的原因,因為儒家對于宗法倫理過于死闆和僵化,完全不在意繼承人是否有能力,隻看出身。
不過這事兒在草原上,都根本不算個事兒,草原文化本來就是誰強,誰當頭領,才不管你什麼出身,有一部分遊牧文化傳統的李唐王室,在這方面看的還是比較看的,整個唐朝,真正嫡長子繼承皇位的都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