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大同府鑄币鑒賞

清朝大同府鑄币鑒賞

《收藏界》 2012年07期 姚欣榮

中國兩千多年的鑄币史上,能夠鑄造貨币的地方很多。但是,能夠鑄造有鑄地貨币的地方并不多見。大同這座有着悠久曆史的文化名城,清朝初期曾鑄造了刻有“大同”的國家貨币“順治通寶”和“康熙通寶”錢。錢雖小,但為清朝經濟複蘇和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也為古老的大同增添了藝術瑰寶。

清朝大同府鑄币鑒賞

大同府是清廷欽定的首批鑄造貨币錢局之一,也是清早期鑄币時間較長的錢局。據史料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建立大清國。由于戰亂動蕩,錢财匮乏,經濟陷入癱瘓。清政府為了扭轉局面,即恢複鑄币。順治二年,大同府設錢局,開始鑄造“順治通寶”錢,錢文楷書,直讀,背後漢字“同”。順治六年(1649年)八月,大同總兵姜領兵反清,被清政府派軍隊圍城數月後鎮壓,大同城也因戰火受到破壞。大同府和大同錢局被迫搬遷到陽和城(今陽高縣舊稱陽和衛)。順治六年,陽和衛升為陽和府,錢局以駐地在陽和城更名為陽和局,并鑄“順治通寶”背上“陽”和背右“陽”兩種版式錢。順治十年,又鑄“順治通寶”背“陽一厘”錢,表示每錢折銀一厘。順治十三年(1656年),大同城重建大同府,恢複大同錢局,并鑄“順治通寶”背“同一厘”錢。順治十七年(1660年),鑄“順治通寶”背滿漢文“同”字錢。康熙元年(1662年),大同錢局又鑄“康熙通寶”背滿漢文“同”字錢,長達數年。後期由于大同地區銅料來源緊缺,大同錢局鑄币逐年減少,所鑄錢币輕薄,文字柔弱,版别較多。雍正元年,清政府決定每個省隻設立一個錢局,山西省保留太原府鑄錢局,更改局名,簡稱“寶晉局”,大同府錢局被撤銷停鑄。

清朝大同府鑄币鑒賞

筆者是一名錢币收藏愛好者,多年來在收藏錢币時,始終沒有忘記收集大同錢,懷着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深深地珍藏着每枚大同錢。特别是近年來,在錢币收藏領域内大同錢同樣受到熱捧,大同錢的各種版别和有關鑄造的曆史,也受到學者和學術界的關注,使具有曆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的大同錢成為新的亮點。今後筆者仍然堅持收集大同錢,從中發現大同錢新的版别,以此推動大同府鑄币的曆史研究和文物考證。今展示大同府在清朝時期的鑄币,供大家鑒賞。同時也為豐富清朝大同府鑄币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