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吏部官員高巍上書讨論時政,建議朝廷實行推恩之策:
“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衆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堰推恩之策!”
但是朱允炆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為什麼?
朱允炆和劉徹面對的情形不同。
劉徹繼位時,漢朝經過四位皇帝,已經快八十年了,之前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被朝廷平定,諸侯國傷筋動骨實力大弱,再也興不起大浪,劉徹不用着急,可以慢慢收拾。
但是朱允炆就不同了。
叔叔們都正當壯年,比如四叔朱棣才三十多歲,其他叔叔很多更年輕,比朱允炆大不了多少。
如果實行推恩令,要等他們死後才能分封,那要等到猴年馬月?
朱元璋活到七十歲,這些叔叔能活到多久,誰知道!
太祖朱元璋封建諸王的時候,規定小的王府親兵兩千人,大的王府達到一萬九千之多,雖然後來曾大幅削減,實際兵力遠遠達不到此數(朱棣的王府親兵隻有不到千人),但是仍然讓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寝食難安。
朱允炆覺得一刻都不能等待,必須立刻削藩,實行“削奪之謀”!

二
朱允炆采取的手法簡單粗暴,他的削藩做法,就是直接将藩王逮起來,廢為庶人!
1398年朱元璋死後,短短一年之間,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都是這麼處理,或者關入大牢,或是流放雲南、嶺南。各藩王立刻人人自危,湘王朱柏甚至吓得自焚而死!
朱允炆敢于這麼直接,他的依仗是什麼?不怕逼反諸王嗎?
講真的,他還真的不害怕!
這就叫“無知者無畏”。
“諸王雖有護衛之兵,僅足以自衛。朝廷軍衛,犬牙相制。若有事,以天下之兵臨之,其能當乎?”
朱允炆的幕僚黃子澄是這麼給他分析天下大勢的,對此朱允炆深信不疑!
如果僅從紙面資料看,确實是這樣。
最強的燕王朱棣可以直接指揮的王府護衛軍隻有千把人,即使算上他曾經指揮過的北方邊防軍,也隻有五萬左右而已!
而朝廷這邊,朱元璋死的時候,京師南京就有禦林軍上十二衛六七萬人,再加上全國一百多個衛所五六十萬正規軍,朱棣的那點人馬确實不夠看!
是以朱允炆并不以為削藩有多難。他将此事全權委托給齊泰、黃子澄,自己則整天忙着學習古制,和方孝孺一起研究“複古”去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有一種力量叫影響力,兵可以越打越多!
三
最能反應建文朝廷心态的事件,莫過于縱朱棣三子北歸!
太祖死後,朱棣三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在南京奔喪,要不要放這三人回去?
當時,燕王府長史葛城已經向朝廷告發朱棣謀反,證據确鑿;而朱棣暗地裡也已經箭在弦上,隻是顧忌三子生死一直隐忍着不敢動!
黃子澄的意見是:
“收其三子,等于授之以柄,使其發難有名。不若縱其子歸藩,以示不疑,方可乘其懈怠不備而襲取之!”
這樣的主張,純屬書生之見。
朝廷和燕王互相碰撞,沖突不可避免,此時還妄談什麼“乘懈怠不備而襲取之”,實在是太可笑了!
朱允炆竟然聽取了黃子澄的意見,放三人北歸。
一群書生和朱棣鬥,哪裡是對手?
四
1399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靖難之役打響。
八月,朱允炆令大将軍耿炳文率軍北伐,下達了“莫傷皇叔”的口谕。
朱棣在戰場上不避矢石,原因就在于此。
這仗還怎麼打?
一邊急吼吼削藩,不願用推恩之策,一邊又左右沖突前怕狼後怕虎,連殺叔的罪名都有所顧忌!
缺少舍我其誰的殺伐之氣。
還是那句話,一群仁弱的書生,不是虎狼之人朱棣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