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采用汉武帝的推恩令?

吏部官员高巍上书讨论时政,建议朝廷实行推恩之策:

“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堰推恩之策!”

但是朱允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为什么?

朱允炆和刘彻面对的情形不同。

刘彻继位时,汉朝经过四位皇帝,已经快八十年了,之前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被朝廷平定,诸侯国伤筋动骨实力大弱,再也兴不起大浪,刘彻不用着急,可以慢慢收拾。

但是朱允炆就不同了。

叔叔们都正当壮年,比如四叔朱棣才三十多岁,其他叔叔很多更年轻,比朱允炆大不了多少。

如果实行推恩令,要等他们死后才能分封,那要等到猴年马月?

朱元璋活到七十岁,这些叔叔能活到多久,谁知道!

太祖朱元璋封建诸王的时候,规定小的王府亲兵两千人,大的王府达到一万九千之多,虽然后来曾大幅削减,实际兵力远远达不到此数(朱棣的王府亲兵只有不到千人),但是仍然让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寝食难安。

朱允炆觉得一刻都不能等待,必须立刻削藩,实行“削夺之谋”!

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采用汉武帝的推恩令?

朱允炆采取的手法简单粗暴,他的削藩做法,就是直接将藩王逮起来,废为庶人!

1398年朱元璋死后,短短一年之间,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都是这么处理,或者关入大牢,或是流放云南、岭南。各藩王立刻人人自危,湘王朱柏甚至吓得自焚而死!

朱允炆敢于这么直接,他的依仗是什么?不怕逼反诸王吗?

讲真的,他还真的不害怕!

这就叫“无知者无畏”。

“诸王虽有护卫之兵,仅足以自卫。朝廷军卫,犬牙相制。若有事,以天下之兵临之,其能当乎?”

朱允炆的幕僚黄子澄是这么给他分析天下大势的,对此朱允炆深信不疑!

如果仅从纸面数据看,确实是这样。

最强的燕王朱棣可以直接指挥的王府护卫军只有千把人,即使算上他曾经指挥过的北方边防军,也只有五万左右而已!

而朝廷这边,朱元璋死的时候,京师南京就有御林军上十二卫六七万人,再加上全国一百多个卫所五六十万正规军,朱棣的那点人马确实不够看!

所以朱允炆并不以为削藩有多难。他将此事全权委托给齐泰、黄子澄,自己则整天忙着学习古制,和方孝孺一起研究“复古”去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有一种力量叫影响力,兵可以越打越多!

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采用汉武帝的推恩令?

最能反应建文朝廷心态的事件,莫过于纵朱棣三子北归!

太祖死后,朱棣三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在南京奔丧,要不要放这三人回去?

当时,燕王府长史葛城已经向朝廷告发朱棣谋反,证据确凿;而朱棣暗地里也已经箭在弦上,只是顾忌三子生死一直隐忍着不敢动!

黄子澄的意见是:

“收其三子,等于授之以柄,使其发难有名。不若纵其子归藩,以示不疑,方可乘其懈怠不备而袭取之!”

这样的主张,纯属书生之见。

朝廷和燕王互相碰撞,冲突不可避免,此时还妄谈什么“乘懈怠不备而袭取之”,实在是太可笑了!

朱允炆竟然听取了黄子澄的意见,放三人北归。

一群书生和朱棣斗,哪里是对手?

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不采用汉武帝的推恩令?

1399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靖难之役打响。

八月,朱允炆令大将军耿炳文率军北伐,下达了“莫伤皇叔”的口谕。

朱棣在战场上不避矢石,原因就在于此。

这仗还怎么打?

一边急吼吼削藩,不愿用推恩之策,一边又左右矛盾前怕狼后怕虎,连杀叔的罪名都有所顾忌!

缺少舍我其谁的杀伐之气。

还是那句话,一群仁弱的书生,不是虎狼之人朱棣的对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