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揚州十日”真相如何?清朝的兩部禁書,道出鮮為人知的秘密

明末清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饑荒、瘟疫、苛捐雜稅、戰争屠殺,給百姓帶去了深重的痛苦。據人口學家統計,明末清初死于各種天災人禍的百姓,加起來大約有四千多萬。而“揚州十日”正是那個亂世當中的一幕亂象。

“揚州十日”真相如何?清朝的兩部禁書,道出鮮為人知的秘密

一,“揚州十日”及其引發的一點疑問

1644年,清朝軍隊攻破山海關,正式展開了入主中原的戰争。第二年,清朝軍隊抵達揚州,攻打揚州城。守城的明朝将領史可法帶領軍民頑強抵抗,令清軍遭受重創,城破之後,史可法又甯死不肯投降,激怒了清朝将領多铎。多铎決定屠城以立威,随後,清朝軍隊在揚州城内屠殺平民,長達十天,無數平民慘遭殺害。這個事件,也成了清朝無法抹殺的污點之一,後人稱之為“揚州十日”。

可是清朝鼎盛時期的書禁很嚴,那些記錄清朝早期暴行的書籍,幾乎都被列為禁書,禁止民間印刷和傳播。是以在清朝前中期,國内很少有人知道“揚州十日”的存在。直到清末,一部名叫《揚州十日記》的書在日本被發現,并被革命黨人帶回了中國,用以鼓動群眾推翻清朝,這才讓國内的很多人知道了“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真相如何?清朝的兩部禁書,道出鮮為人知的秘密

這部《揚州十日記》是史可法的部将所作,後被大屠殺中的幸存者秘密儲存起來。清朝鼎盛時期,嚴厲查禁這類“诽謗朝廷”的書,該書在中國國内自然無法流傳,卻被反清人士帶到了鄰國日本,最終在日本流傳了下來。該書記錄了當年清軍在揚州城中燒殺搶掠的很多細節,還告訴我們,揚州一共死亡了八十萬平民。

但這個數字非常令人懷疑:明末清初的人口規模非常有限,當時整個揚州府也隻有八十萬人左右,而清軍的屠殺行為,僅限于揚州城内(揚州城和揚州府的關系,類似于今天“鄭州市區”和“鄭州地區”的關系),既然如此,清軍怎麼可能殺了八十萬人呢?

“揚州十日”真相如何?清朝的兩部禁書,道出鮮為人知的秘密

二,明末清初,隻有清軍在作惡?

很多人在面對明末清初那段曆史的時候,出于對自己民族(漢族)的熱愛,十分關注清朝軍隊的罪行,并對其痛加斥責,卻很少關注同一時期那些“抗清武裝”是否愛護百姓。人人稱贊鄭成功,說他忠于明朝,是個反清義士,但是,鄭成功的軍隊在福建閩東屠殺平民,搶劫财物,把許多村鎮夷為平地,對此,卻極少有人關注,而這段曆史至今仍白紙黑字地保留在歐洲天主教的文獻當中,那是曾與鄭氏軍隊有直接接觸的傳教士利勝記錄下來的。不僅如此,《潮州志》還記載着,鄭成功的軍隊攻克廣東鷗汀寨之後,殺害了六萬多平民……

上個世紀的曆史學家似乎特别喜歡稱贊農民起義,對于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領袖,自然也不吝褒揚。可是,有一部名叫《豫變紀略》的史料清楚記載着李自成、張獻忠的部衆在河南境内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李自成的軍隊在陳州、許州、歸德等地大肆殺戮百姓,張獻忠的軍隊在信陽、商城等地濫殺無辜,把商城殺得隻剩下一個幸存者……

“揚州十日”真相如何?清朝的兩部禁書,道出鮮為人知的秘密

現在言歸正傳,回到清朝初年的揚州。既然清朝軍隊不大可能在幾天之内就殺掉八十萬人,既然與清朝軍隊為敵的那些武裝同樣劣迹斑斑,那麼,“八十萬”這個數字到底是怎麼來的?會不會是同一時期,還有清軍以外的其他勢力在揚州地區戕害百姓,他們殺的人與清軍殺的人加起來有八十萬之多呢?

三,清朝另一部禁書透露出的資訊

其實對于上述問題,史料筆記《明季南略》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因為《明季南略》中有很多譴責清朝、記錄清軍如何禍害百姓的文字,是以在清朝鼎盛時期,這部書是無法流傳的。直到清朝中後期,文禁相對松弛了,這部書才得以重見天日。這樣一部對清朝很不利的書,是不可能為清朝統治者塗脂抹粉的,是以它的記載更加可信。

“揚州十日”真相如何?清朝的兩部禁書,道出鮮為人知的秘密

《明季南略》中有這樣的記載:“揚州初被高傑屠害二次,殺人無算。及豫王至,複盡屠之。總計前後殺人凡八十萬。”是的,在清朝軍隊占領揚州之前,身為明朝将領的高傑就已經在揚州郊區大開殺戒,緻使很多百姓死于非命。高傑刀下的幸存者躲入揚州城内避難,卻又遇到清軍将領(豫親王多铎)下令屠城。高傑殺害的平民,清軍殺害的平民,加起來有八十萬,而不是清軍單方面殺了八十萬人,盡管清軍對揚州的慘劇負有最大的責任。

高傑,南明四藩鎮之一,原是李自成的部将,後來投降了明朝,成了明朝的将領。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之後,他擁立朱由崧繼任明朝皇帝。對于這樣一個人,《明季南略》記載他的部隊從徐州、到泗陽,再到揚州,“殺人則積屍盈野,淫污則辱及幼女。”

“揚州十日”真相如何?清朝的兩部禁書,道出鮮為人知的秘密

結語:

明末清初,無論是清軍、明軍,還是農民起義軍,都曾濫殺百姓,給百姓帶去了深重的苦難。血腥和殘暴并不是所謂“蠻族”特有的,而是各國各民族曆史的暗角。是以在面對明末清初這段曆史時,我們更應該拿出雨果的精神,去探索“人道主義,追求“人道主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