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饥荒、瘟疫、苛捐杂税、战争屠杀,给百姓带去了深重的痛苦。据人口学家统计,明末清初死于各种天灾人祸的百姓,加起来大约有四千多万。而“扬州十日”正是那个乱世当中的一幕乱象。

一,“扬州十日”及其引发的一点疑问
1644年,清朝军队攻破山海关,正式展开了入主中原的战争。第二年,清朝军队抵达扬州,攻打扬州城。守城的明朝将领史可法带领军民顽强抵抗,令清军遭受重创,城破之后,史可法又宁死不肯投降,激怒了清朝将领多铎。多铎决定屠城以立威,随后,清朝军队在扬州城内屠杀平民,长达十天,无数平民惨遭杀害。这个事件,也成了清朝无法抹杀的污点之一,后人称之为“扬州十日”。
可是清朝鼎盛时期的书禁很严,那些记录清朝早期暴行的书籍,几乎都被列为禁书,禁止民间印刷和传播。所以在清朝前中期,国内很少有人知道“扬州十日”的存在。直到清末,一部名叫《扬州十日记》的书在日本被发现,并被革命党人带回了中国,用以鼓动民众推翻清朝,这才让国内的很多人知道了“扬州十日”。
这部《扬州十日记》是史可法的部将所作,后被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秘密保存起来。清朝鼎盛时期,严厉查禁这类“诽谤朝廷”的书,该书在中国国内自然无法流传,却被反清人士带到了邻国日本,最终在日本流传了下来。该书记录了当年清军在扬州城中烧杀抢掠的很多细节,还告诉我们,扬州一共死亡了八十万平民。
但这个数字非常令人怀疑:明末清初的人口规模非常有限,当时整个扬州府也只有八十万人左右,而清军的屠杀行为,仅限于扬州城内(扬州城和扬州府的关系,类似于今天“郑州市区”和“郑州地区”的关系),既然如此,清军怎么可能杀了八十万人呢?
二,明末清初,只有清军在作恶?
很多人在面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时候,出于对自己民族(汉族)的热爱,十分关注清朝军队的罪行,并对其痛加斥责,却很少关注同一时期那些“抗清武装”是否爱护百姓。人人称赞郑成功,说他忠于明朝,是个反清义士,但是,郑成功的军队在福建闽东屠杀平民,抢劫财物,把许多村镇夷为平地,对此,却极少有人关注,而这段历史至今仍白纸黑字地保留在欧洲天主教的文献当中,那是曾与郑氏军队有直接接触的传教士利胜记录下来的。不仅如此,《潮州志》还记载着,郑成功的军队攻克广东鸥汀寨之后,杀害了六万多平民……
上个世纪的历史学家似乎特别喜欢称赞农民起义,对于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自然也不吝褒扬。可是,有一部名叫《豫变纪略》的史料清楚记载着李自成、张献忠的部众在河南境内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李自成的军队在陈州、许州、归德等地大肆杀戮百姓,张献忠的军队在信阳、商城等地滥杀无辜,把商城杀得只剩下一个幸存者……
现在言归正传,回到清朝初年的扬州。既然清朝军队不大可能在几天之内就杀掉八十万人,既然与清朝军队为敌的那些武装同样劣迹斑斑,那么,“八十万”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会不会是同一时期,还有清军以外的其他势力在扬州地区戕害百姓,他们杀的人与清军杀的人加起来有八十万之多呢?
三,清朝另一部禁书透露出的信息
其实对于上述问题,史料笔记《明季南略》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明季南略》中有很多谴责清朝、记录清军如何祸害百姓的文字,所以在清朝鼎盛时期,这部书是无法流传的。直到清朝中后期,文禁相对松弛了,这部书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样一部对清朝很不利的书,是不可能为清朝统治者涂脂抹粉的,因此它的记载更加可信。
《明季南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扬州初被高杰屠害二次,杀人无算。及豫王至,复尽屠之。总计前后杀人凡八十万。”是的,在清朝军队占领扬州之前,身为明朝将领的高杰就已经在扬州郊区大开杀戒,致使很多百姓死于非命。高杰刀下的幸存者躲入扬州城内避难,却又遇到清军将领(豫亲王多铎)下令屠城。高杰杀害的平民,清军杀害的平民,加起来有八十万,而不是清军单方面杀了八十万人,尽管清军对扬州的惨剧负有最大的责任。
高杰,南明四藩镇之一,原是李自成的部将,后来投降了明朝,成了明朝的将领。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之后,他拥立朱由崧继任明朝皇帝。对于这样一个人,《明季南略》记载他的部队从徐州、到泗阳,再到扬州,“杀人则积尸盈野,淫污则辱及幼女。”
结语:
明末清初,无论是清军、明军,还是农民起义军,都曾滥杀百姓,给百姓带去了深重的苦难。血腥和残暴并不是所谓“蛮族”特有的,而是各国各民族历史的暗角。因此在面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我们更应该拿出雨果的精神,去探索“人道主义,追求“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