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中日甲午海戰之後,大清國官員宋育仁曾經提出過一個複仇日本的計劃,有可能達到滅亡日本的目的,但是卻被慈禧拒絕,宋是以還丢了官,導緻中國錯失了一個制止日本崛起的機會,為日後更大的災難埋下了伏筆。那麼,宋育仁的計劃是什麼?他的計劃如果得到實施的話,真的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嗎?

中日甲午海戰

在中國的慘痛的近代曆史上,當時的世界列強對中國進行了無盡的壓迫,當時的清王朝腐敗無能,一味退縮,助長了列強的嚣張氣焰。當時的日本也像中國一樣,受到了外國的侵略。但是在日本明治天皇上位之後,日本經過的一系列的改革,勢力逐漸的強大起來,實行對外擴張政策。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他們早早地就制定了侵略北韓以及大清的計劃,随後在1894年的時候,日本借北韓“東學黨”起義的機會,打着幫助大清鎮壓的名義,派兵前往北韓,進而攻占了北韓皇宮,明目張膽的實行了侵略行動。

而後不久,日本的目光也放到了大清身上,很快,“甲午海戰”爆發了。結果衆所周知,大清國在這場戰争中完敗,大清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宋育仁的判斷

宋育仁是中國早期的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早年間由于學術優秀,就職于大清王朝的翰林院,不忍清王朝受到列強的欺壓,開始研究外交,出使歐洲,并開始研究外國的發展情況。

在甲午戰争爆發的時候,宋育仁當時正在英國,任歐洲四國參贊。當聽到大清王朝戰敗之後,宋痛心疾首,并萌發了複仇日本的想法,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并上書朝廷。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宋育仁常年在外研究,對當時各國的情況都非常了解,包括了日本。他認為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有限,工業基礎還沒有那麼的強大。如果此時清王朝與日本國開戰,日本是堅持不了幾年的,日本必然會失敗,這可謂是持久戰的原型。可惜,最後宋的上書被慈禧太後給否掉了,宋是以還丢了官,實在是太可惜了。

宋育仁的計劃

那麼,宋育仁的複仇計劃是什麼呢?首先假借外國使團之名,雇傭澳洲的職業軍人兩千人,從菲律賓出發北上攻打東京,然後從英國購置船隻,組建新水師,直接進攻日本本土。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這一計劃看似不可實作,仔細分析還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當宋育仁與其他幾位朝廷重臣如張之洞等開始密謀行動的時候,計劃被朝廷所得知,慈禧和李鴻章等極力反對這樣做。

在慈禧一群人看來,如今的清朝自供自足,隻要求和自保,江山依舊穩固。因為慈禧的阻止,宋的計劃不得不停止。随後宋被召回,并被降了官,重新回到了翰林院工作。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宋育仁一腔報國的熱情就這樣被澆滅,失去了一次延緩日本崛起的機會。而朝廷這次阻礙宋育仁的計劃,足以看出此時的朝廷在經曆過數次的被侵犯之後,依舊“死不悔改”。

以慈禧為首的朝廷上層上司已經習慣于賠款割地求和,沒有了任何反抗的意識,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宋育仁的計劃是否能實作

那麼,宋的計劃到底能不能實作呢?事實上,宋的計劃雖然有可行性,但卻不太現實的。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即使事情真的順利按照計劃進展,但在我軍攻入日本的本土後,僅僅憑借雇傭來的兩千人,怎能取得勝利?沒有得到朝廷的支援,水師艦隊怎麼組建?後勤保障怎麼實作?

日本雖然資源受限,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擁有的實力也不可小觑,就算攻入日本本土,能維持多久?這樁樁件件,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然而,勝敗另當别論,積貧積弱的清王朝已經被壓制的沒有反抗的膽量了。

甲午戰敗後,他提出一個滅亡日本的完美計劃,可惜被慈禧“扼殺”

宋育仁有這樣的計劃,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勇士。至少在那樣一個積貧積弱的時代當中,還能夠擁有一批像宋育仁這樣的有志之士,并且在随後的數十年中,愈來愈多的有志之士在不斷覺醒,并進行各種各樣的改革嘗試。

結語

甲午戰争之後,日本在得到清朝高額的賠款之後,國家有了一項很大的收入,日本将這筆巨款投資到了工業建設當中。在之後的幾十年裡,日本不斷發展,一舉翻身成為工業強國之一,邁出了侵華戰争的第一步。

而清政府最終被資産階級革命者推翻,中國的革命浪潮逐漸興起,到宋育仁去世的1931年,全中國的境内已經風起雲湧,各方勢力在不斷地整合當中。直至1945年,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日本侵略者被打出我國領土,這應該是宋育仁所希望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