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江漢平原:豬圈與美術館

我的江漢平原:豬圈與美術館

豬圈與美術館

文:沈嘉柯

許久沒去磨山,聽友人說,我才知道新開了一家東湖杉美術館。恰好我曾經參與發起創辦的讀書會,年會邀請晚餐的酒店,就在附近。

我于是決定順道去看看。從磨山攬翠的牌坊入口,漫步走進去,眼簾内是一種奇妙的青灰色,山巒和樹林呈現出半透明質感,從蒼茫天地間截個圖,就是一幅中國水墨畫。

說實話,這些年我看遍國内許多美術館,絕大部分都讓我忍不住像晉代阮籍一樣,青白眼。你能鮮明覺察出,藝術圈是多麼胡來,多麼的不知所謂和裝腔作勢。有的私人或半官方的美術館,更是把金錢交易名利互捧寫在牆上,生怕觀衆不知道他們在玩小圈子。

這個東湖杉美術館,給我的第一印象還行。就是地面上的幾間大倉庫似的平房,沒有故作玄虛的包裝感。名字也直白,一個美術館,建在東湖邊,處于筆直矗立的杉樹之間,那就叫東湖杉美術館。

一二三四展館,搭配一個咖啡廳。從牌坊進館區,第一間小展館,原來是磨山茶場的瞭望台,改造成一個小巧思的蜂房觀景台。

畫展主題也很易懂。

我遊蕩一圈,穿過密集的水杉,目睹一頭孤獨的母貓停下它優雅的腳步。它披着黑黃的斑塊毛色,謹慎小心,嗅着落葉上的氣息,尋覓到一處安穩妥帖的草叢。時而撓幾下杉樹根。

不遠處的湖面,三兩隻野鴨子目睹一切,轉身避開,緩緩破開水影。

武漢這個城市地理面積太大了,是以風景切換天壤之别。幾公裡外就是繁華喧嚣的鬧市區。這裡仿佛杳無人煙的荒郊野嶺。冬日的空氣清冽,我趴在欄杆上,全程看着那隻大腹便便的母獸。

它一番折騰,靜下心來,開始拉屎。

要知道,貓這種動物隻會在自己很有安全感的地方拉屎。何況,還是懷孕的母貓。我饒有興趣看了半個小時,目送貓兒輪回了五谷,爬上坡,消失于杉樹林間。

出來路上,與好友閑聊,得知,這塊地的原址是豬圈。

一瞬間讓我哈哈大笑。

這建造者也太會選址了,相當可愛——蓋在豬圈上的美術館。這地方原來不止流浪貓拉屎,曾經還有成百上千頭豬拉屎。何其豐厚壯觀,難怪那些紅杉挺拔高聳,這裡的泥土夠肥沃。

美的本質,其實是情的觸動。我必須承認,這一刻,我被感動了。吃喝拉撒構成生命的循環。填飽了肚子,才好欣賞藝術。

在我們漢字的源頭裡,有豕有屋頂寶蓋頭,那就構成了“家”。

從前的豬圈培育溫暖美味的豬肉,撫慰我們的舌頭我們的胃。現在蓋起了美術館,撫慰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心。

系列散文

沈嘉柯:著名作家、獨立學者、評論家,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出版個人專著和主編圖書等近70部長篇小說、小說集、散文随筆集。代表作《生命擺渡人》(人民日報出版社)、《沈嘉柯精選集(3卷本)》(東方出版社)、《願你從容地生活》(清華大學出版社)等,暢銷百萬冊,獲文學貢獻獎。人文随筆社會評論廣泛刊載于《中國文化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新京報》《南方都市報》《檢察日報》等,時事觀點被《紐約時報》《環球郵報》《南華早報》等英文媒體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