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衆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聖賢——聰明——知人——序衆材——興庶績之業
這裡列出了人物志的主線條。
是以,聖人着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叙《詩》志則别風俗雅正之業,制《禮》、《樂》則考六藝祇庸之德,躬南面則授俊逸輔相之材,皆是以達衆善而成天功也。
聖人做什麼?“着爻象”說的是易經,“叙《詩》志”說的是詩經,“制《禮》、《樂》”說的是禮經和樂經,“躬南面”,合《尚書》與《春秋》,這裡統攝六經之義,這裡的聖人指向孔聖人。可以說是以孔子代表的聖人。代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傳之道。
天功既成,則并受名譽。是以,堯以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由此論之,聖人興德,孰不勞聰明于求人,獲安逸于任使者哉!
這裡講古聖賢的德行和事功,多能知人善用。
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衆材以辨三等。又歎中庸以殊聖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無信,以明為似之難保。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
整部《論語》都在圍繞着學,學做人,學和人相處,學成才,成大才,成平天下之大人。
是以敢依聖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觀人物志,多與《論語》,乃至于六經相合,其究竟處在“志于道”,進而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