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香凝美術館開館25周年展暨紀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

為紀念何香凝先生在中國革命及新中國僑務工作中所作的重大貢獻,受中央統戰部委托,何香凝美術館于4月29日至7月3日舉辦“紀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術館開館25周年展”。本次展覽将展出館藏何香凝藝術精品35件、館藏水墨23件、油畫32件、版畫10件、雕塑6件等作品,并輔助以美術館學術出版物、曆年展覽海報、曆史照片、實物展品、媒體報道等文獻形式。展覽結構上劃分為七個單元,從何香凝藝術及研究文獻,到美術館25年發展之路;從公共空間及藝術的研讨到作為學術研究的策劃,全面回顧何香凝美術館25年曆程。

何香凝美術館是以何香凝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自1997年建成開放以來,這個簡約雅緻的公共空間不僅成為儲存、研究、展示和推廣宣傳何香凝藝術及其革命精神的中心,更規劃了“近現代美術史”“女性藝術研究”“何香凝及其時代”“海外華人藝術”等學術專題展。此外,該館還緻力于當下的藝術生态、城市空間,乃至人文學術輸出等命題,努力突破建築學意義的立方體,探尋公共空間的價值及自身與城市空間的聯系。值何香凝先生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術館建館25年之際,何香凝美術館借助豐富的館藏,策劃了此次特展,呈現出在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裡,該館的思考、策劃及實踐,也以此紀念這位偉大的女性。

一、何似寒梅留勁節——何香凝藝術及研究文獻展

何香凝藝術精品是何香凝美術館最珍貴的典藏,美術館始終以研究、整理、展示典藏的優秀的藝術作品為己任。經過25年的努力,無論展覽還是學術研究,美術館已成為國内外何香凝研究的核心機構。此單元不僅展出何香凝的藝術精品、曆史文獻,同時也呈現近25年來與何香凝有關的學術成果,形成有關研究、整理、推廣的整體回顧,也為紀念何香凝先生誕辰145周年(2023年)做前期的準備。

二、我們的事業:二十五年以來的機構、事件及人物

1995年以來的美術館大事紀年——不僅僅是事無巨細地著錄25年以來該館的展覽及研究,同時也成為喚起觀衆美術館記憶的媒介。大事紀年以簡易文字及精選的曆史圖像,編寫美術館的“學術年譜”。我們希望觀衆凝視“年譜”中圖像及關鍵詞,可以知悉25年的時間裡,何香凝美術館成長的社會、學術環境,所合作的機構、學者,還有曾經到訪美術館的群眾,也就是講述美術館的故事。

三、多元度空間:關于公共空間及藝術的研讨

1998年11月21日至1999年11月21日,何香凝美術館與深圳雕塑院共同舉辦了第一屆當代雕塑藝術大展。此後,項目不間斷地持續策劃,至2014年共舉辦了八屆不同主題的當代雕塑藝術大展。其中第一屆至第五屆由何香凝美術館執行具體的項目策劃,第六屆至第八屆則由華僑城ocat當代藝術中心主持。八屆當代雕塑展可以視為當代雕塑藝術對于城市建構、公共空間、群眾公共生活等的直接介入。其讨論的主題早已經跨越了藝術、城市建設、美術館、建築藝術等界域,在生态城市、公共藝術、文化社群、文化交流、城市景觀、開放的美術館等領域積累起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讨論,以嚴肅的學術态度,策劃有關美術館、現代城市空間與雕塑藝術可能的探索,似乎可以構成特殊的研究個案,因其涉及機構制度、資金贊助、美術館空間、社群文化乃至城市文化建設等具體實踐。

四、作為學術研究的策劃

作為國家級美術館及優秀文化藝術的積極推動者,該館始終關注當下藝術生态。美術館不遺餘力地挖掘年輕一代的創造性,努力圍繞“女性藝術”,聚焦藝術史、文化生活研究中對于女性藝術主題的讨論,糾正文化、藝術中相關問題的偏頗,關注女性在性别身份之外的藝術創作中的成就。明确的展覽策劃主旨,令美術館聚集了包括巫鴻、費大為、呂澎、黃專、王璜生、馮博一、皮道堅、魯虹、李公明、李偉銘、尹吉男等國内外優秀的策展人、學者,以其學術眼光和策展理念,形成了系列的藝術家個案學術研究展。其中關于區域研究的有港澳台地區的藝術家交流展;關于女性藝術有周思聰、喻紅等重要的女性藝術家系列;王廣義、隋建國等則構成了當代藝術名家系列。此外,“新視覺”的系列展覽成為年輕藝術家最為重要的展示平台之一。此單元拟以相關主題的藝術家作品為線索,整合有關的展覽照片和學術文獻,勾畫出何香凝美術館的當代視野。

五、萬川入海:海外華人的藝術、生存

關于海外華人藝術的研究,既是相關何香凝史學研究的延伸,也是作為中央統戰部直屬機關的必要學術關懷。美術館以不同的主題,如華人身份、地域文化、文化認同等,以個展或群展的形式,分别策劃架上繪畫、多媒體藝術、當代藝術等不同媒介的藝術展,也以地域為劃分,策劃東南亞、歐美等不同區域的藝術展。譬如“在地未來——文化中國·海外華人青年藝術家邀請展”(2013年)、 “重瞳體——文化中國·海外華人女性藝術家邀請展”(2014年—2015年)、“别處/此在:第三屆海外華人藝術抽樣展”(2018年)、“離散與彙聚——第三屆全球華人藝術展”(2020年)等持續的研究展,既是特殊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雙方觀看彼此的獨特視角。透過藝術作品,觀衆了解并身曆其境地感受到海外華人的生存狀态,感覺其所想與所思。

六、作為知識輸出的空間

處在新美術館學的語境之中,當代美術館的職能因“藝術”邊界的拓寬,也随之變換着空間定義,不僅是單一儲存“藝術品”“國家遺産”的封閉建築體,更是知識生産、創新思想讨論的場域。何香凝美術館建成之初,即指向完整人文學術的整體架構下思考美術館的價值輸出。為此,美術館策劃了系列“人文之聲”學術講座,迄今已舉辦逾250場次,涉及曆史、哲學、文學、建築、音樂、考古等學術領域,所延請的學者亦為各個學術範疇内的優秀人才。此外,高端的學術出版,如“何香凝美術館叢書”的推出,以及公共教育、少兒畫苑、女子美術研修班的實踐,也成為重要的美育推廣領地。

七、面向未來的視野:特色立館、學術先行

2019年,何香凝美術館從華僑城代管轉制為中央統戰部直屬公益一類事業機關。新視野中,面向未來的美術館事業,何香凝美術館一如既往地以何香凝藝術及其時代為學術研究的中心。同時,關注優秀的女性藝術、海外華人藝術、當代藝術、古典藝術、優秀傳統文化等範疇,圍繞着“新美術館”概念,持續舉辦不同類别的美術館論壇及專題展覽的學術研讨會,如“何香凝美術館首屆發展論壇”“流水高山寫新圖——何香凝與新中國北京畫壇學術研讨會”,積極謀求與同行及優秀的藝術出版機構合作,分别與北京畫院、南京博物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等簽訂長期合作項目。圍繞着“特色立館、學術先行”的中心理念,2020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家在婁水邊——從‘四王’到近代婁東專題展”“領異标新——“揚州八怪”與揚州三百年繪畫特展”等高端學術專題展。25年的經驗積累及當下完善的學術規劃、清晰的辦館理念,是何香凝美術館憧憬未來的堅實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