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金派耀菊壇,活蘭貞,楊貴妃,曲滿春申醉天籁;越枝栖彩鳳,神秀英,王熙鳳,高謝風塵留餘音。”1月16日上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金派”藝術創始人金采風遺體告别儀式在龍華殡儀館舉行。親朋好友手持紅玫瑰,在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與一代越劇大師告别。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龍華殡儀館大廳外,十多張巨幅劇照記錄了金采風塑造的一個個脍炙人口的角色,她的代表作《盤夫索夫》《碧玉簪》唱段回響。金采風的家人特地選擇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她送行。金采風的丈夫黃沙是著名越劇導演,他與桑弧聯袂執導了中國第一部彩色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媽媽像翩翩蝴蝶回到天上,永遠和爸爸在一起了。”金采風的兒子黃曉光表示,“媽媽一生低調,全身心都撲在越劇事業上,日常就是和爸爸一起切磋劇本、表演。她是我們的榜樣,引領我們的成長。纏綿病榻兩年多,她講得最多的就是越劇事業,一直念叨越劇怎麼發展,編導演都很重要,要引進人才。她在病床上,還要求我妹妹把學生們的演出視訊錄了發給她看,發揚光大戲曲文化。”

兒時,黃曉光常常隻有早上才能見到金采風一面,“晚上她演戲回來,大家都睡着了。她又是普普通通的媽媽,喜歡時裝、看戲、看電影、逛商場。”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金采風的學生、上海越劇院二團團長樊婷婷,21歲進入上海越劇院,當時金采風已經退休,依舊嚴格要求學生,“金老師非常謙遜。”樊婷婷回憶,“我在劇團宿舍一擡頭就可以看到老師家的窗戶。我年紀小,偶爾想偷懶。老師天天監督我,一大早就會打電話敦促我練唱。我去她家學戲,她要節約時間,中午簡單下個馄饨,我們吃完,繼續學。她常常連着給我說一天戲,毫無倦怠,不厭其煩、不怕辛苦一遍遍示範。”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2002年,樊婷婷在逸夫舞台上演20年未完整演過的傳統名劇《盤夫索夫》,金采風送給她新戲服、新頭面,她至今珍藏。“《盤夫索夫》全場滿座,謝幕以後,我們走在路上,金老師緊緊抱住了我,說她很開心。近年我創作《山海情深》,她一直牽挂我的唱腔處理、人物感覺。”

上海越劇院一團團長方亞芬跟随金采風學習《碧玉簪》等劇目,“金老師手把手教學,像老師,又像大姐姐。《碧玉簪》十幾天的排練時間,她一天從早盯到晚,沒有一刻休息,教學時嚴格,排完戲可親、可愛,一坐下來就是談藝術。她還鼓勵我們,在模仿的基礎上要唱出個人特色,不要一模一樣複刻。”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金采風唱腔韻味濃郁,剛柔相濟,自成一格,表演細膩隽永,善于刻畫人物的内在感情,塑造了衆多經典舞台形象。她1929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1946年考入雪聲劇團訓練班,工小生,後轉東山越藝社改演旦角,主演《王魁負桂英》《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1951年8月,她加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得到重點培養,主演《碧玉簪》《盤夫索夫》《楊八姐盜刀》《拾玉镯》《彩樓記》等一批傳統戲。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她獲演員三等獎,1954年在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表演一等獎。1955年,金采風轉入上海越劇院,曾為周恩來等演出《西廂記》。1963年她主演的《碧玉簪》被攝制成電影,1978年在越劇電影《祥林嫂》中扮演青年祥林嫂,又主演現代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繡花女》以及新編曆史劇《漢文皇後》《三夫人》《楊貴妃》等。

2006年5月,金采風榮獲上海市“百年越劇特殊貢獻藝術家”稱号。退休後她仍不遺餘力地傳承帶教,授戲育人培養後輩。她的《碧玉簪·三蓋衣》《盤夫索夫·盤夫》入選2017年度“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通過言傳身教為後輩樹立了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藝術家榜樣。

今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聲中,送别越劇大師金采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