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文有武是曲大, 有勇有謀 是吳大,守了四川百多年的吳玠是怎麼死的?

吳玠(jiè)(1093年-1139年 ),字晉卿,德順軍隴幹縣(今甘肅省靜甯縣)人。南宋名将,位列七王之一,一生抗金,守了四川百多年。

有文有武是曲大, 有勇有謀 是吳大,守了四川百多年的吳玠是怎麼死的?

南宋一朝真正大的戰場有三3個,3個戰場也對應了3個負責人:

江淮戰場:韓世忠;

中原戰場:嶽飛;

西北戰場:吳玠、吳璘。

吳玠,他這一輩子就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守住了四川;第二件事,還是守住了四川,他不拼爹,不拼運氣,拼防禦守了四川百多年。

吳玠和嶽飛,面對的共同敵人就是金國,給他們刷分送他們上神壇的還是金人,看到金人,很自然就想起了女真威名赫赫的:拐子馬和鐵浮圖,他們倆名氣那麼大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找到了克制女真騎兵的辦法,使得女真騎兵滿萬不可敵的不敗神話破滅!

吳玠以“良家子”的身份,在西北名将曲端的軍中入職,關于曲端,作者君在張浚一篇,詳細表述過,這裡不再細述;在抗擊西夏的曆次戰争中屢立戰功,最後和曲端齊名,陝西時人評論說:有文有武是曲大, 有謀有勇是吳大。

富平之戰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人的西路大軍攻打陝西,吳玠受命,在青溪嶺大敗金人,随後追擊30多裡地,沒說的,升職,這年是他從軍的17個年頭。

同年,奉命東進,收複華州(今陝西華縣),在城破之時,限制衆将不得亂來。

建炎三年(1129年),吳玠,因功升官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

同年,南宋的活旗幟張浚入川陝主持工作,召見了吳玠,對他和他弟弟吳璘十分器重,升官。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吳玠,升官到泾原路馬步軍副總管。

同年,金國大将完顔婁室、完顔撒離喝入關,吳玠在彭原店大敗金軍統帥完顔撒離喝;由于吳玠防守過頭了,把完顔撒離喝給弄哭了,想想看,好歹是大将軍啊,愣生生地在千軍萬馬面前哭泣,完顔撒離喝之後落得個“啼哭郎君”的美名,吳玠也被對手襯托得名聲大振。

吳玠他個人的神勇在整個富平大戰場上來說,隻能說是耀眼;但還是被豬隊友給拖累了,其他宋軍将領們居然膽怯畏戰,吳玠是腹背受敵啊,本就搖搖欲墜的西北戰場,徹底崩盤了。

富平之戰,在曆史上的地位極其特别,别多問,問就是慘敗,但要是不慘敗啊,南宋就沒有以後了,金人真的統一天下了,别問士大夫願意不願意,問就是攜家帶口、箪食壺漿的投奔金人,除了個别頭鐵的,比方說:張浚、吳玠、嶽飛,李彥仙等人之外。

有文有武是曲大, 有勇有謀 是吳大,守了四川百多年的吳玠是怎麼死的?

和尚原之戰

富平之戰後,吳玠奉命斷後,沒有豬隊友的拖累,吳玠是又防守上瘾了,和他弟弟吳璘,死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

當時和尚原是什麼情況?

西北這塊,本就不在南宋朝廷注意力範圍内,你看曆代朝廷掌權管事的,說舍棄就舍棄;因為是緊挨着金國,山高水遠與朝廷斷絕了聯系。

當地百姓聽到吳玠在和尚原,那都是冒着生命危險,送吃的送喝的,還參軍。

和尚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這個地方是陝西進入巴蜀的重要通道,一旦金人攻打下來了,那麼就可以輕取漢中直攻巴蜀,最直白地說法:南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就沒有意義了。

公元1131年,金人數萬騎兵南下攻打和尚原,外部壓力太大,轉化為内部壓力。

當時,軍中有人想劫持吳玠兄弟倆投奔金人,吳玠知道後,激勵全軍将士說:“我在此地,敵人絕不敢越過我們而從後進軍,保住陣地,方才能保蜀地無虞。”

仗到現在這程度,金人統帥完顔宗弼是十分的惱火,從來金人打仗那都是莽一波直接帶走敵人;吳玠防守得太狠,始終占不到便宜,于是乎,他親自率領10萬大軍,想要打開入川的大門。

吳玠,善用地形依靠床弩的強悍,在正面戰場上,給完顔宗弼實力派演繹什麼叫做刺猬,同時用伏兵切斷了金人的糧草供給;他弟弟吳璘率軍連夜搞突襲,完顔宗弼中箭後,逼得他學曹操割胡子丢戰袍逃命。

和尚原這一戰創造了抗金戰争上的奇迹,金人從此看到吳玠就害怕。

張浚當時是朝政軍權一把手,依據吳玠的功勞,把他升官到鎮西軍節度使。

作者君,趣味曆史小課堂:

1.“川陝保衛戰”,在前期是打得真不咋地,金人立國才沒多久好伐,金人是怎麼起來的?是啃女真人的骨頭崛起的,兵峰的強大就可以想象到。

2.川陝在南宋初期那是可有可無,北宋高滔滔就是這麼幹的,南宋初期考慮的是生存的問題,考慮不到領土統一的問題,這就造成了在川陝地區,各軍是各自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節制,要不是有張浚多次入川陝,搞定了這些驕兵悍将,出現什麼情況都不奇怪。

3.縱然有李彥仙這樣的義士,為“陝州保衛戰”獻出自己的命,但也無濟于事。

4. 和尚原火燒眉毛的節骨眼,居然有宋軍将士勸老吳退守漢中,啥意思?就是跑路,老吳慷慨陳詞,激勵全軍将士,誓死守衛和尚原。

5. 和尚原之戰,不同于任何一次大戰,跟氣勢如虹的大規模戰鬥都挨不上邊兒,但它卻是南宋川陝戰場上,一次激勵人心的反轉之戰,從這以後,川陝軍民終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就是這縷希望,衆人齊心合力,很長一段時間川陝再沒有丢失過。

有文有武是曲大, 有勇有謀 是吳大,守了四川百多年的吳玠是怎麼死的?

仙人關之戰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吳玠又升官了,這次官兒就比較大,節制興(陝西略陽)、文(甘肅文縣)、龍(四川平武)三州軍馬,命其弟吳璘固守和尚原,派遣熙河總管關師古收複熙河諸州,自率主力駐軍河池(今甘肅徽縣)

雖然金人在和尚原之戰,被吳玠揍得鼻青臉腫,但這不妨礙他們對巴蜀地區垂涎三尺啊。完顔撒離喝這倒黴孩子學聰明了,玩了一手聲東擊西的把戲:他一面派遣大軍去漢中以西的仙人關外,分散吳玠注意力,另一面,親率主力部隊攻打漢中以東的金州。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金州失守,金人順勢直取漢中,吳玠受命,前往支援。

兵貴神速,完顔撒離喝率軍到繞風關,還沒有來得及緩口氣,又遇到了他的噩夢吳玠,吳玠充分發揮防守的本事,硬鋼金人6天6夜,金人是屍積如山也沒能打下繞風關,事兒到這裡出現了轉折點。

吳玠這邊,一個小軍官因觸犯了軍規,面臨被處分的境地,這孫子立馬就當了叛徒投降了金人,把吳玠的軍情都告訴了金人,還帶金人走小路偷襲,然後繞風關就失守了。

作者君,趣曆史小課堂:

《斯巴達300勇士》,各位看官熟悉不?

主要說的是溫泉關防禦戰,波斯軍隊攻打溫泉關,多次大戰損兵折将,拐點出現了:希臘那邊出現了一個叛徒帶領波斯軍隊,從小路繞過繞過溫泉關,之後兩面夾擊,打下了溫泉關。

當然啦這個故事是影視演繹,說白了就是改編過的,作者君十分懷疑歪果仁編劇,是看過吳玠的這次饒風關防守戰的。

吳玠感覺到很憂桑,防守的絕技居然就這麼被破解了,退守三泉彙合劉子羽,兩個人齊心協力防守。

因為這次沒有帶路黨,金人感覺好焦躁,時間一長大後方的糧草又跟不上,而且西北這地方本就偏僻少人煙,也沒其他辦法搞到糧食,隻得灰溜溜退兵。

同年,完顔宗弼又率軍攻打和尚原,吳玠充分的考慮到當時的自己這方的人員、軍隊補給等因素,率軍退守仙人關。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金人發了瘋,勢如破竹的攻陷了好多地方,說到底金人還是想要打下蜀地,完顔宗弼又帶着老搭檔完顔撒離喝率軍10萬,從和尚原路過直取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

吳玠率領萬多人的宋軍,在仙人關玩防守,在面對10倍敵人的情況下,愣是堅守了7天7夜,終于等到他弟弟吳璘也率軍前來支援。

吳玠使出看家本領防守絕技,這次可沒有帶路黨,雖然被金人揍得很慘數次都危在旦夕,仙人關依然堅挺地沒有丢失。

金人一開始是氣勢如虹,真的是準備一鼓作氣攻入蜀地,采取拖家帶口的方式前來的,但遇到吳玠又玩防守,數次激戰後金人也累啊。

吳玠,充分利用這種短暫的軍機,某天晚上,命人舉起火把鼓噪起來,金人以為宋軍又來了援軍,于是退守軍營,吳玠乘勢命人進攻金人大營,殺得金人連夜遁逃。

窮寇莫追?不,痛打落水狗!吳玠發了狠,乘着這種大勝的勢頭,撸起袖子親自督軍,奮力追殺,殺得金人是哭爹喊娘,死傷無數。

同年,宋高宗寫信給吳玠說:“朕隻遺憾相隔遙遠,不能撫摸你的背啊(不得拊卿之背也)。”

其後,吳玠主動出兵,收複鳳、秦、隴三州。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老吳升官。

作者君,趣味曆史小課堂:

1. 還記得開頭作者君說的三大戰場嘛,這三大戰場,隻要丢了一個,南宋就滅亡了。

2.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不但對敵人難對自己也難,那個時代不比現在,糧草轉運就是個天大的問題,而且經濟跟發達兩個字挨不上邊兒。

3.公元1137年,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老吳采取屯田養兵來解決糧食問題;在河池發行銀會子(南宋的一種紙币),克服了銀錢的不便利,解決了軍費,促進了經濟發展。

4.吳玠,裁撤冗員、節約軍費,把各軍的家屬遷移到江南,沿江訓練水軍以備戰,重修因戰火毀壞的城池。

5.公元1136年,老吳,在階、成、西、秦、鳳、興、梁、洋、利九州設定屯田、營田六十餘莊,耕田八百五十多頃,歲收有二十萬石。

6. 當年金人兵鋒所指,攻城略地無有不克,東南眼瞅着就要淪陷,要不是老吳挺身而出,“無蜀久矣”,川蜀百姓感念吳玠的恩德,至百年後仍未改變。

7.吳玠喜歡看書,看曆史書尤其喜歡兵法,縱觀吳玠一生,隻出了一個帶路黨,就可以知曉老吳在統軍方面的才能。

8. 老吳,個人作風問題,這個說法主要是來自敵人的曆史記載,但是根據《夷堅志》裡面記載:吳玠是喝了不幹淨的水,導緻體内有寄生蟲,最後藥石無效死的。

來自靈魂的提問:依據天險守住蜀地,不是理所應當嗎?

你确定?作者君給你捋捋:

1.尉遲迥一萬多人就拿下蜀地;

2.唐朝的打巴蜀,怎麼打?你看史書上是這麼寫的:“派李孝恭平定漢中,巴蜀”;

3.後唐郭崇韬,北宋王全斌平蜀...

至多後面加上打了多少天,你看看,這特喵真是蜀道天險?不明白的還以為是紙糊的呢。

英年早逝

紹興九年(1139年),宋金和議,同年,老吳在仙人關病逝,那一年47歲,比嶽飛早死了3年。

宋高宗為吳玠辍朝2天,追贈少師,谥号“武安”。

紹興十年(1140年),宋高宗,在仙人關給老吳立廟。

淳熙三年(1176年),宋孝宗,追封老吳為涪王,位列南宋異姓七王之一。

江湖傳言: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從這句話裡也闊以看得出金人兵峰的強勢,但是吳玠,韓世忠,還有嶽飛,表示有意見:你的意思,是我們打的是假的咯?

吳玠,活用兵法一生重防守,在川陝一帶和金人對峙10餘年,始終沒有讓金人得逞,因病在仙人關去世,這對于一位戎馬一生的将軍來說,生前能固守邊疆,死後邊疆得享太平,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偉大的功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