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出使。目的是要通知日本國中原已經易主,大明王朝正在統治天下,督促日本盡快向大明祝賀并稱臣納貢。

然而,遠在重洋之外的日本國正在内戰,根本無暇顧及中原大地是誰統治。且一些日本浪人在沿海地區頻繁侵擾我大明百姓,使得大明邊疆并不安定。

朱元璋怒斥日本“國王”:“如果再不取締倭寇行為,就發兵進行反擊!”沒想到日本“國王”不僅不買明太祖的賬,甚至把派來的大明使者斬殺。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朱元璋大怒,準備發兵攻打日本。而此時他的進階參謀劉伯溫卻出來力勸朱元璋不要發兵,最後朱元璋攻滅日本的計劃也就沒有進行下去。

憤怒的洪武大帝

如果要把中國曆史上性格剛烈的皇帝做一個排名,大明洪武帝一定能夠排到前十。

因為這位大明天子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在朝堂,都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氣和鐵腕手段。是以,一般的人在朱元璋面前連話都不敢多說,生怕因言獲罪。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但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僅對這位大明天子的火爆脾氣不以為然,甚至變得有恃無恐。這群人,就是海洋對岸的日本國國民。

當時,朱元璋派遣的北伐軍已經成功打進了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大漠,可以說,中原天下,已經是大明的控制範圍了。

在元朝的時候,中國就是東亞、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宗主國,他們不僅要年年向中原地區進貢,而且在重大盛典時也要派遣使者前來參加祝賀。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大明坐了天下以後,原來屬于元朝附屬國的藩王們,紛紛向大明表示祝賀和忠于大明的決心。

雖然東亞、東南亞的藩國基本都來了,但唯獨有一個國家沒有消息,那就是日本。日本國不僅不來朝賀,還縱容手下浪人在我沿海一帶打家劫舍,擾得大明邊疆很不安定。

身為大明天子的朱元璋當然十分憤怒,于是選派使者前往日本,一是去問問為什麼不來朝賀,二是嚴令日本國取締倭寇之事。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使者到達日本國之後,發現日本國正在内戰,彈丸之地的日本島被分成四個國家,他們大體上一國占據一島,根本構不成統一的國家政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他國都來朝賀時,日本國卻杳無音信,因為他們根本無暇顧及中原誰坐天下。

而至于日本倭寇的事情,大明使者找到了當時算作正統的一國國君,向他明确表達了大明的立場和主張。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向這位日本國君遞上了來自大明天子朱元璋的诏書,诏書上說:“如果爾等再不取締日本浪人行為,就派兵攻打,把你抓起來!”

但這位日本國君卻并不買朱元璋的賬,他不僅不把明太祖的話當一回事,還将前來的使者團成員幾乎殺害,隻留一人回去報信。

可以說,敢這樣挑戰洪武大帝權威的人,在中原地區再也粉身碎骨,不複存在。而恰恰是這彈丸之地的蕞爾小國,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侮辱大明王朝。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對于洪武大帝這樣的君主來說,顯然是無法忍受的,他召叢集臣,憤怒的表示:要攻滅日本國!

劉伯溫的眼光

要知道,當時的大明王朝可不是朱元璋晚期時的大明王朝。那時,大明王朝的精兵強将可都還健在,而且有着大敗陳友諒的長江水師和臣服的北韓半島。

可以說,如果大明取道北韓,從那裡橫跨日本海攻進日本本土,内戰中的日本國也是沒有招架之力的。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然而,就在朱元璋召開的進階會議上,衆将紛紛表示要攻滅日本之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就是劉伯溫。

世人将劉伯溫常與諸葛孔明相比,認為他們二人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于是,劉基常常被認為是絕頂聰明和絕頂智慧的人物。

事實上,也确實如此,劉伯溫确實有常人所不具備的戰略眼光。他在對待是否攻滅日本國的這個問題上,堅決表示反對,他的理由是兩個字:不值!于是,他向朱元璋詳細分析着形勢: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攻滅日本國肯定是能成功的,但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他先承認和肯定了大明水師的能力,但又分析道:大明水師畢竟是在長江中和陳友諒交戰。

如今遠赴重洋去攻滅日本,雖然在戰争上一定能勝利,因為日本國确實不堪一擊,但其中的消耗必定巨大,也許有的兵士還有沒到日本國土就已經在海中喪生。

第二,北方蒙古之患未解。雖然此時朱元璋已經登基做了大明天子,但逃亡到大漠的北元勢力并未就此徹底消亡,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要反攻中原,奪回大都。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樣一來,大明王朝必須要把最精銳的部隊拿出來對付北方蒙古,如果此時再向日本國妄開戰端,勢必加重初定的大明王朝負擔。是以,攻滅日本國不過是“肌膚之痛”,而蒙古北元才是“心腹之患”。

第三,日本國山地、丘陵居多,即使攻滅了日本國,我國居民也很難在山地丘陵遍地的小島上順利開展農業。再加上,一旦攻滅日本,就要遣派官員進行管理。

而中原和日本島之間隔着巨大的海洋,被派遣的官員不僅會生怠工情緒,而且也不便中央政府管理。久而久之,反而會養成一股脫離中央管轄的獨立勢力,尾大不掉,很難處理。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三點層層剖析,将中日之間的形勢說得十分透徹,也順利打動了朱元璋。

不征之國

朱元璋雖然是個性格剛烈的君主,但絕不是一個是非不分的君主。他在聽了劉伯溫的一番透徹分析之後,也冷靜了下來。他召劉伯溫前來詳細交流,在理性思考國家形勢之後,最終決定取消攻滅日本國的計劃。

他不僅自己不執行攻滅日本國的計劃,還告誡子孫不能窮兵黩武,把北韓、日本等15個海外之國列為“不征之國”,意為永不征讨。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可以說,這位洪武大帝雖然一生南征北戰,打遍天下未嘗敵手,但他絕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窮兵黩武的随意發動戰争的君主。

他告誡群臣用兵一定要謹慎,他說:“用兵打仗猶如醫生開藥,一個沒病的人頻繁吃藥,是要把人吃壞掉的。”

正是這種卓越的政治家眼光,加上劉伯溫恰到好處的分析,使得明初攻滅日本國的計劃最終沒有實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