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1949年蔣介石在離開大陸的一瞬間,往事在腦海中曆曆在目,他始終想不明白:坐擁四百萬大軍的他為何在三年解放戰争中一敗塗地,最終落得退守台灣的下場?直到1950年老蔣才在日記中找到了答案,他在日記中痛心疾首地寫下答案,那麼老蔣究竟在日記中寫下什麼呢?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蔣介石開完會議走出來

1944年,老蔣代表中國參加《開羅會議》,與羅斯福和丘吉爾一起讨論二戰和抗戰勝利後的國際新格局,會議結束後與會上司共同發表《開羅宣言》,在《開羅宣言》中明确宣告:在戰争結束後,日本必須向中國歸還東三省和台灣及澎湖列島,使北韓獨立!老蔣在開羅歸來後,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老蔣在日記中字裡行間也表達出喜悅之情。

抗戰勝利後,老蔣以全國領袖和抗日英雄自居,一副君臨天下的模樣,自恃坐擁四百萬大軍很快能消滅共産黨的部隊,完成統一天下的美夢。為了能給其發動全面内戰争取時間,老蔣特意邀請毛主席前來重慶談判,共商國是,剛剛開始老蔣算定毛主席不敢來重慶,好把發動内戰的陰謀推給毛主席和共産黨,毛主席豈不知老蔣的陰謀,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重慶參加談判,來戳穿老蔣假和平真内戰的陰謀。

重慶談判後,老蔣單方面撕毀《雙十停戰協定》,發起全面的内戰,狂妄地宣稱三個月打敗解放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開羅會議

結果事與願違,雖然一時間占領了延安和張家口等解放軍重要的城市,但國民黨軍損兵折将損失重大,老蔣想不明白有着美械裝備的國軍為什麼打不過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就連老蔣最為倚重的駐印軍中新一軍和新六軍為什麼在東北戰場變成不會打仗呢?為什麼解放軍越打越多?當老蔣聽說東北野戰軍從入關前十萬人馬三年以後搖身一變變成百萬大軍,老蔣在日記中反思:剿匪為何越剿越多呢?

以東北戰場為例,剛剛開始國民黨軍占據絕對的優勢,無論從武器裝備性能上,還是從兵力對比;在東北戰場的初期,國軍曾經一度把解放軍趕到松花江以北,牢牢控制着戰場的主動權,要不是美國特使馬歇爾出來調停,國軍有可能把林彪的部隊趕到蘇聯去。但是就在國軍占據戰場主動權的同時,國軍内部并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出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國軍官兵都是忙于結婚,忙于五子登科。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張靈甫趁抗戰勝利娶了一美麗女子

所謂五子登科就是搶房子、搶票子、搶車子、搶金子和搶女子,導緻國民黨内部和國軍上下A錢成風,腐化不堪,妻妾成群,這樣做後果是導緻物價飛漲,人民苦不堪言,國民黨的部隊到處欺壓魚肉百姓,徹底失去人民的支援!這樣的部隊怎麼會有戰鬥力?怎麼能打勝仗?而且國民黨士兵都是打壯丁來的,他們從心裡面抵觸當兵,不知道為誰打仗?根本就沒有什麼信仰。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國民黨軍進入東北

而解放軍在東北深入農村開展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翻了身的農民争先恐後送自己的親人們參加解放軍,那些參軍的場景讓很多老兵終生難忘,很多老兵在總結他們為什麼能打赢國民黨軍說到他們充滿着信仰,而國軍士兵是沒有信仰的;老兵們接着說道:他們的信仰往大地說是打敗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往小的方面說是保家為田,守護好來之不易的土地。東北野戰軍有了人民的支援和信仰,再加以正确的戰略戰術,是以在短短三年内,東北解放軍以區區的十萬人變成百萬之衆!

有個細節值得深思,在淮海戰役中進行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某些國軍的軍官竟然跑到上海炒黃金,從事走私非法貿易的勾當,有些軍官更是倒賣軍用物資,用軍車來給自己跑貿易,對老百姓瘋狂地剝削和搶劫,把百姓的東西據為己有大發國難财,在老百姓眼裡國軍就是強盜的代名詞,試問這樣失去人民支援的軍隊怎麼能打勝仗?而解放軍為勞苦大衆打天下,順應民心民意,而翻了身的農民積極投身于戰前支前工作,部隊打着哪,群眾推着獨輪車就把糧食,被服和軍鞋送在哪裡,陳毅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來的勝利。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土地改革

老蔣非常不解群眾怎麼支援解放軍而不支援國民黨軍呢?老蔣大概忘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吧!

國軍内部不團結

更讓他不解的是為什麼國民黨軍一部被圍,為何兄弟部隊為何見死不救呢?就在于國軍内部派系林立。

曾經有學者這樣形容國軍:内鬥内行,外戰外行。真是一針見血,國軍中有一道非常奇觀現象:當戰争進行最為關鍵的時刻,不是各部隊緊密配合,而是互相看笑話,整編74師張靈甫部全軍覆沒就是拜國軍内部不團結之賜,說白了就是李天霞和張靈甫有沖突,李天霞部坐看74師被全殲,無動于衷全然不顧國民黨全體的利益,而各自心懷鬼胎同床異夢。這種現象幾乎在國民黨軍屬于普遍的現象。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蔣介石和陳誠檢閱三軍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國軍中的中央軍系列和地方軍系列之間,而且任人唯親。在戰争進行最為關鍵的時刻中,中央軍往往把地方軍推上去作為炮灰,而地方軍也不傻,你中央軍沒把我作為自己人,而是親疏有别差別等待,我憑什麼給你賣命?而國民黨中央軍内部也不團結,陳誠的土木系和何應欽系及胡宗南系各成一派,他們見榮譽就上,在戰争進行到最為關鍵的時刻卻互相拆台,說白了就是黨派之争。

老蔣一直沒有處理好國民黨内部黨派之争,而老蔣就是國民黨黨派之争的始作俑者。這就像病毒,在國民黨内部瘋狂的繁殖越演越烈,嚴重影響着國軍的戰鬥力,最終發展成不可收拾的地步,在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這種沖突總爆發。

當時淮海戰役中老蔣想讓白崇禧出來指揮,因為白建生号稱“小諸葛”,打仗有一手,但是當時李宗仁和白崇禧巴不得老蔣最後的精銳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他們好逼蔣下台。桂系為了自身的小九九,白崇禧就不可能出來指揮淮海戰役的!這就是國民黨不團結的根本,在關鍵時刻中,他們想得更多的不是國民黨的整體利益,而是各自的小九九。他們可能忘了覆巢之下沒有完卵,當國民黨整體利益如地震一樣倒塌,他們各自小九九将變成毫無意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放戰争中,蔣介石坐擁四百萬大軍,為何短短三年就落敗了?

蔣介石和李宗仁、白崇禧

完敗的原因

1950年,當老蔣退守台灣,對着天空發出無可奈何滑落去的感歎,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當年坐擁400萬大軍打不過解放軍,為何在短短三年中落敗。老蔣在日記中苦苦思索,并痛心疾首寫下這樣的答案:國民黨腐敗在骨頭裡,國民黨内極不團結,導緻内耗嚴重,失去民心黨心,失去三民主義的黨魂和初心,如不及時整頓,改組國民黨就要亡黨和失去台灣這片最後的土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