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時期,皇帝作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各個方面都享受着巨大的特權,其中也包括可以擁有很多嫔妃為自己傳宗接代。雖然在古代隻要有錢就可以納妾,但數量上與皇帝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這樣的特權同樣也會引發一個問題,便是當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之時,這些先皇的妃子們将何去何從?面對這個問題,不同的朝代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答案。

殘酷的殉葬制度
作為儒家的開創者,孔子對于禮制有着很深的執念,其一生都在緻力于對周禮的恢複。在他看來,禮崩樂壞的社會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對于周禮的恢複,孔子的态度并非照搬舊制,一切都恢複到從前的模樣。實際上,對于周禮中的一個制度,孔子深惡痛絕。這個制度便是殉葬制度。
在商周時期,天子或諸侯去世時,會舉行規模盛大的殡葬儀式,以此來表達臣子和百姓們的哀思。最早時期的殉葬,則是出于人們對君主深深的思念,有些人會自願以死來追随自己的主人。
而在古代,有的君王确實可以做到深得民心,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其開放包容的政策使得許多附屬國的國王十分傾慕,當李世民去世時,許多屬國的國王無法接受這一現實,會以殉葬的方式來随他而去。
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要當事人心甘情願随君王而去,而後來卻形成了一項制度,當君王和諸侯去世時,其生前喜愛的寵物、仆人和嫔妃要陪同殉葬,強迫他們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忠誠。
尤其在封建時期,女子的忠貞被視為比性命還要高貴。先皇去世之後,其嫔妃自然也成為了寡婦。這些皇宮中的寡婦們,無論如何是不允許改嫁的,而且作為先皇的嫔妃,她們的忠貞自然更加重要。
為了讓這些嫔妃們能夠保持這種忠貞,同時也為了展示先皇的人格魅力,這些嫔妃會被迫前往先皇的皇陵為其殉葬。許多還處于盛年時期的女子,就在這種殘酷的制度下不得不獻上了自己無辜的生命。
母以子貴的人生
随着社會的發展,殉葬制度逐漸被抛棄。先皇的嫔妃們終于不用再在皇帝去世時擔驚受怕了,但是她們的命運仍然受到别的男人的制約。而這個男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兒子。
自古女人便被要求做到三從四德,三從指的便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見封建社會的女性,其一生早已被安排妥當,從出生到死亡,每個人生階段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由于夫死要從子,是以兒子便顯得尤為重要。皇帝在世之時,皇子們便會在适當的年齡接受分封,成為藩王。分封之時不僅會獲得王爺的頭銜,同時也會獲得一塊封地,作為自己的産業。
于是被封為王爺的皇子,他們的母親從此便也有了依靠。在皇帝去世之後,這些嫔妃會前往自己兒子的封地,不僅能夠遠離後宮的明争暗鬥,而且還能得享富貴的生活,終身有靠。這實在是最理想的結局。
如果某位嫔妃沒能夠生下兒子,那麼在先皇去世之後,就要考量這位嫔妃娘家的實力了。作為姻親,這種外戚勢力有時候也是一個王朝是否穩定的關鍵。
如果這位嫔妃的娘家之中有人手握重權,那麼在新皇帝在登基之後,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也會善待這位嫔妃,在皇宮中讓她安享晚年,以此來換取外戚勢力對自己的支援。
既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作為依靠,又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這樣的嫔妃晚年無疑會十分凄慘。
通常情況下,她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前去為先皇守陵,二是出家為尼。無論哪種選擇,她們都将在往後的日子裡,過着冷清的生活,世間的熱鬧繁華也将與她們無關,面對逝去的青春,也唯有一聲歎息。
深宮中的妃子們
到了清朝,情況又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清朝之前,皇子們受封之後,都會前往自己的封地,而且沒有皇帝的聖旨,絕不能進京。否則将被視為大逆不道,不僅會被剝奪王位,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
清朝的規定卻與之大不相同。清朝的皇子同樣會被封為王爺,但是不會再獲得封地,同時嚴格被限制出京城,隻有在皇帝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出京,否則會被視為暗結黨羽,同樣會被剝奪王位。
在這樣的情況下,先皇的嫔妃自然就無法像前朝一樣,到兒子的封地去安心養老。是以對于這些嫔妃的安置問題,清朝統治者也相應地進行了調整。
新皇帝在登基之後,會為這些嫔妃進行新一輪的冊封。這些嫔妃在接受冊封之後,會晉升為太妃,以此來明确這些嫔妃的身份。隻有在先皇時期便獲得嫔位以上的妃子,才會被冊封為太妃。
這些太妃們會搬到紫禁城的養老區域内,和太後一起頤養天年,受到良好的待遇,依舊保持着曾經的生活品質。
先皇時期沒能晉升為嫔位的妃子,則無法被冊封為太妃。對于這些妃子,新皇帝也不會太過為難,仍然會在皇宮中為她們開辟一片區域供養她們,隻是待遇比太妃們會稍差一些。
由此可見,清朝雖然仍然是封建王朝,但随着曆史的發展,其對待先皇的嫔妃的态度和政策,與之前的王朝相比,已經相當的寬容而完善了。
對待先皇嫔妃的問題上,從最開始的強迫嫔妃忠貞,到能夠妥善為她們養老,文明進步的同時,也讓嫔妃們的生活和安全得到了改善。
不過即便如此,封建社會的女子仍然無法左右自己的生活,能夠獲得怎樣的待遇仍舊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無論是先皇還是新皇帝,都是她們賴以生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