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秘密建儲: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奪嫡隻是由明争改為暗鬥

在康熙朝以前,清朝幾乎沒有立儲制度,努爾哈赤曾試圖立大貝勒代善為新君,但因代善種種行為觸怒了,是以放棄了立儲之心;順治帝即位是兩方勢力(多爾衮和豪格)鬥争妥協的結果;康熙更是幼年繼位,由朝中重臣輔政,是以也幾乎不存在過于激烈的太子之争。

秘密建儲: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奪嫡隻是由明争改為暗鬥

直至康熙朝之時,因康熙皇帝子嗣過多,且适合儲君之位也不乏其人。加之康熙過早的立胤礽為太子,造成了後期太子篡權的結果。以至于康熙對立太子之事十分心寒,同時認為立儲并非明智之舉。九子奪嫡也加劇了太子之争的沖突,是故康熙朝直至最終也并未确定皇位繼承人選,至少沒有明确指出要立胤禛為儲君。以至于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以來頗受質疑。

康熙朝太子之争的過于激烈,直接引發了雍正帝的反思。是以他在登基的第二年,便開始創設秘密建儲制度。有的學者稱,雍正帝的這一秘密建儲制度與古波斯人的秘密建儲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雍正是否仿照《舊唐書·波斯傳》中所記載的方法創設秘密建儲,尚未有明确的佐證。

秘密建儲: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奪嫡隻是由明争改為暗鬥

話說回來,雍正元年(雍正即位的當年為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皇帝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召集在乾清宮西暖閣,直接宣布了自己秘密建儲的決心,大緻意思是說:

聖祖(康熙)在位之時,因二阿哥(胤礽)之事,心力交瘁,如今自己的諸子尚幼,建儲問題還不能大張旗鼓,是以先将儲君姓名寫下密封起來,藏于匣内,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此處是宮中最高的地方,并由諸位大臣作證。至于儲君的姓名,皇子們和大臣們均不知曉,隻有皇帝一個人知道,這便是雍正皇帝所獨創的秘密建儲制度,可以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立儲方式。

秘密建儲: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奪嫡隻是由明争改為暗鬥

當然,至于雍正皇帝暴卒之日,雍正皇帝最為信任的大學士張廷玉和鄂爾泰,受命将匾額後面所藏之匣打開,并宣布由四子弘曆繼位,避免了儲位之争。

秘密建儲制度的實施,使得儲君之位過早地便予以内定,而且不為外人所知。是以衆皇子即使争奪太子之位,也無濟于事。但存在一個問題便是,儲君并非皇帝初即位便立下的,而且因為儲君是皇帝任命的,他可以任意修改,是以皇子的表現,也同樣影響着皇帝對他們是否能成為儲君人選的考察。

如此一來,清朝除了後期沒有子嗣的幾位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也存在着修改儲君人選,或者不急于立儲的問題。是以,皇子之間為争奪儲君之位而暗鬥也是存在的。例如,之是以道光能夠博得嘉慶皇帝的青睐,不無是因為他收斂自己的性情,萬事不争不搶,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護駕有功,以緻嘉慶皇帝對其刮目相看,看似不争,實則是争罷了。

秘密建儲: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奪嫡隻是由明争改為暗鬥

概而言之,秘密建儲制度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避免皇子之間過于激烈的鬥争,畢竟黨争對于政治是有危害的,但也不能完全杜絕太子之位的争執,并沒有像有些人說的那麼神奇,後世的奪嫡,隻是由明争改為了暗鬥。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秘密建儲較之明确的立儲,的确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