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心,不要落入“壞情緒”的圈套

作者:知淺閱書
小心,不要落入“壞情緒”的圈套

有人說:“人在情緒壞的時候,總希望搞砸一切,這樣就沒有其他的,可以再壞的事情了。”

想來确是如此,壞情緒爆發起來,實屬可怕。

近日,有一孕婦因婚紗店不給退3500 元的婚紗定金,一怒之下拿剪刀剪壞婚紗店32件婚紗。

從店主所拍的視訊中,店主在一旁提示婚紗價格有的上千上萬,這名女子仍不停地剪着,語氣裡說是多少都賠,十萬也賠,最後一共剪壞接近七萬元的婚紗。

壞情緒,讓3500的事變成7萬,估計事後這名孕婦心裡會更加難受,不僅沒解決問題,還帶來了新的更大的問題。

可見,壞情緒的危害不容小觑。

小心,不要落入“壞情緒”的圈套

01 壞情緒 高額的賬單

壞情緒最常見的傷害,估計就是讓你掏錢。

可以說,生活裡幾乎随處可見壞情緒“作惡”。

有人在餐廳吃飯,一個不順心,壞情緒上來,對服務員和餐廳老闆不滿,掀桌砸碗。

開車上班,趕時間偏偏遇上擁堵,眼見等了很久的紅燈終于變綠了,剛上前,手機響了,前方黃燈将熄滅,又有行人開始經過,一個猛沖,沒禮讓行人,又闖了紅燈,扣分罰款。

生活裡處處可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可如若不控制自己的壞情緒,隻會面臨重大損失。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宿州一男子林某因心情不好,酒後為發洩情緒,竟無故将他人奧迪轎車砸壞。

案發後,不僅賠償了5萬元損失,還因犯尋釁滋事罪,被宿州市埇橋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

這名男子酒後砸奧迪發洩自己壞情緒,最後不僅獲刑一年還要賠償五萬元,想來真是十分不值。

更有甚者,壞情緒的成本已經不單單是錢的問題,根本賠不起。

看過幾個因為一塊錢而賠上性命的案例:

幾年前,廣州的一家雜貨店裡,因價錢沒談妥發生口角,女店主從店裡追出去給了女學生一個耳光,雙方在雨中拉扯起來。

糾纏時,女店主突然倒地暈厥,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法醫鑒定,女店主因打鬥、情緒激動誘發了急性心力衰竭。

而事情的起因僅僅是因為一包香煙一塊錢的差價沒談妥,店主賣13元,女學生說12元。

而這一塊錢一條命的事卻還不止這一件。

2017年,湖北武一車站前的面館,店老闆要求加收一進制,出言諷刺顧客:“吃不起就别吃。”顧客惱羞成怒,一番打鬥後,拿起菜刀砍死了店老闆……

多大點事,多慘痛的代價,壞情緒如此高額的賬單,令人驚心。

小心,不要落入“壞情緒”的圈套

02 壞情緒 可能傷害你的家人

有句話說:“天下最心寒的事,莫不是把槍口朝向那個最愛你的人。”

壞情緒,别帶回家,因為家中都是最愛你的和你最愛的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兩個要鬧離婚,離婚之前兩人吃了個飯。

剛開始兩人都沒說話,十分鐘後過去了,女人讓兩人回憶下為什麼會離婚。

然後兩人就這麼想,想了十分鐘。

最後兩人得出結論,是因為一個牙膏沒擠好。

一天丈夫準備刷牙,要擠牙膏,可能因為工作不順原因,加上男人力氣大,把牙膏擠到外面了。

正巧女人走過來,牙膏掉女人腳上,女人就說了他兩句。

這男人因為心情不好就說:“怎麼了?我就是這樣擠牙膏的!”

然後女人也不甘示弱,兩人便吵了起來,不久就分居了,沒兩個星期就要離婚。

讀來有點不可思議,一個牙膏沒擠好就要鬧離婚,這未免有點小題大做。

其實不然,真正導緻事情變壞甚至傷害家人的則是壞情緒。

早年前,網上有一篇《平頂山母親暴打8歲女兒20分鐘,緻其死亡》新聞引起廣泛關注:

報道中小女孩在一次考試中考了92分,不敢回家交差,便把同桌的滿分卷改成自己的名字拿回家,被母親看穿。

随後,母親在與老師聊天中發現孩子聲稱“同學送的”電腦是偷拿家裡的錢買的。

于是,這位惱羞成怒的母親用鐵絲和拖鞋将女兒持續毆打20多分鐘。

小女孩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案發後,平頂山市檢察人員劉桂芳針對此案分析道,目前社會中的家長壓力大是不争的事實,所發生的家庭暴力中,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在社會中遇到的“壞”情緒,無法發洩到朋友、同僚身上,帶着這種情緒回到家,作為弱勢群體的孩子便成了出氣筒,“往往不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而是家長的情緒最終傷害了孩子。”

很多時候,壞情緒會更多地發洩到最親近的人身上,可往往身邊的家人都是最愛你的人,想來,用壞情緒去傷害他們,他們心裡該多麼無助和寒心。

有句話說:“人生最難的事情莫過于——即使是對最熟悉、最親切的人,最愛的人,依然保持尊重和耐心。”

正因為身邊的家人很熟悉,親切,無條件愛我們,是以我們将最随意的一面展示出來,可要知道,他們才是我們最值得尊重和給予耐心的人。

小心,不要落入“壞情緒”的圈套

03 壞情緒 最終還是自己買單

一位作家曾說:“情緒是一把槍,當我們扣動情緒的扳機,槍口其實對準了自己。”

對此十分贊同,因為,所有的壞情緒不管流向何處,最終還是得自己買單。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踢貓效應”,特指壞情緒會随着等級層次,依次往下發洩。

對此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上司因家庭瑣事早上出門晚了,差點因為遲到而違背自己定下的要“嚴格考勤”的要求,心裡不爽。

恰好一位員工的工作品質不達标,就狠狠地批評了這名員工。

員工心裡憋氣,下班回到家就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就狠狠踹了家裡的貓。

看似是處于底層、最弱小、最無處發洩的那個元素——貓,成為了最終的受害者。

可實際上這個故事還沒完,被踢的貓逃到了街上,恰好一輛大卡車開了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撞到了路邊的行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上司。

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但壞情緒的确會引起一系列惡性效應,讓周遭無辜的人受到傷害,最後再落回自己的頭上。

小區樓下有個燒烤店,經常營業到深夜。

一天晚上十一點,一個年輕人沒找到停車位便将車停在了燒烤店門口,中年女老闆見狀,生氣地吼着小夥子,讓他把車開走。

或許是女老闆态度十分不好,小夥子來了氣,便争了幾句。

沒想到,女老闆便開始破口大罵,抓着他還有同時下車的兩個女人一塊發洩自己的不滿。

小夥子也不相讓,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女老闆對着小夥子又拉又推,混亂中不知道誰碰到女老闆,這女老闆氣到不行,躺在地上大叫,說有人打她,要報警。

這會,女老闆兒子騎着電動車回來,看到自己媽媽躺在地上,知道是開車的人幹的後,騎着電動車朝門口的小轎車撞去,邊撞邊跟着自己媽媽破口大罵。

最後,警察來了,整棟樓才算安靜。

事後,女老闆和自己兒子不僅沒做成生意,電動車也破損了,還得賠償小轎車車主一筆維修費。

本來,一句簡單地讓小夥子挪車的事,哪怕不是輕言細語,隻用正常語氣就能解決的事,卻鬧到一副難堪至極的局面,最後還得自己買單,十分不值。

壞情緒,總會将最後的賬單遞給你自己,不想照單全收,就在源頭控制住它。

小心,不要落入“壞情緒”的圈套

04

荀子有雲:“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不能因為自己生氣就對别人過分的處罰,高興了也不給别人過多的獎賞。

願我們都能遇事從容有度,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緒,别落入壞情緒的“圈套”裡。

小心,不要落入“壞情緒”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