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心,不要落入“坏情绪”的圈套

作者:知浅阅书
小心,不要落入“坏情绪”的圈套

有人说:“人在情绪坏的时候,总希望搞砸一切,这样就没有其他的,可以再坏的事情了。”

想来确是如此,坏情绪爆发起来,实属可怕。

近日,有一孕妇因婚纱店不给退3500 元的婚纱定金,一怒之下拿剪刀剪坏婚纱店32件婚纱。

从店主所拍的视频中,店主在一旁提示婚纱价格有的上千上万,这名女子仍不停地剪着,语气里说是多少都赔,十万也赔,最后一共剪坏接近七万元的婚纱。

坏情绪,让3500的事变成7万,估计事后这名孕妇心里会更加难受,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问题。

可见,坏情绪的危害不容小觑。

小心,不要落入“坏情绪”的圈套

01 坏情绪 高额的账单

坏情绪最常见的伤害,估计就是让你掏钱。

可以说,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坏情绪“作恶”。

有人在餐厅吃饭,一个不顺心,坏情绪上来,对服务员和餐厅老板不满,掀桌砸碗。

开车上班,赶时间偏偏遇上拥堵,眼见等了很久的红灯终于变绿了,刚上前,手机响了,前方黄灯将熄灭,又有行人开始经过,一个猛冲,没礼让行人,又闯了红灯,扣分罚款。

生活里处处可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可如若不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只会面临重大损失。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宿州一男子林某因心情不好,酒后为发泄情绪,竟无故将他人奥迪轿车砸坏。

案发后,不仅赔偿了5万元损失,还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宿州市埇桥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这名男子酒后砸奥迪发泄自己坏情绪,最后不仅获刑一年还要赔偿五万元,想来真是十分不值。

更有甚者,坏情绪的成本已经不单单是钱的问题,根本赔不起。

看过几个因为一块钱而赔上性命的案例:

几年前,广州的一家杂货店里,因价钱没谈妥发生口角,女店主从店里追出去给了女学生一个耳光,双方在雨中拉扯起来。

纠缠时,女店主突然倒地晕厥,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法医鉴定,女店主因打斗、情绪激动诱发了急性心力衰竭。

而事情的起因仅仅是因为一包香烟一块钱的差价没谈妥,店主卖13元,女学生说12元。

而这一块钱一条命的事却还不止这一件。

2017年,湖北武一车站前的面馆,店老板要求加收一元,出言讽刺顾客:“吃不起就别吃。”顾客恼羞成怒,一番打斗后,拿起菜刀砍死了店老板……

多大点事,多惨痛的代价,坏情绪如此高额的账单,令人惊心。

小心,不要落入“坏情绪”的圈套

02 坏情绪 可能伤害你的家人

有句话说:“天下最心寒的事,莫不是把枪口朝向那个最爱你的人。”

坏情绪,别带回家,因为家中都是最爱你的和你最爱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两个要闹离婚,离婚之前两人吃了个饭。

刚开始两人都没说话,十分钟后过去了,女人让两人回忆下为什么会离婚。

然后两人就这么想,想了十分钟。

最后两人得出结论,是因为一个牙膏没挤好。

一天丈夫准备刷牙,要挤牙膏,可能因为工作不顺原因,加上男人力气大,把牙膏挤到外面了。

正巧女人走过来,牙膏掉女人脚上,女人就说了他两句。

这男人因为心情不好就说:“怎么了?我就是这样挤牙膏的!”

然后女人也不甘示弱,两人便吵了起来,不久就分居了,没两个星期就要离婚。

读来有点不可思议,一个牙膏没挤好就要闹离婚,这未免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不然,真正导致事情变坏甚至伤害家人的则是坏情绪。

早年前,网上有一篇《平顶山母亲暴打8岁女儿20分钟,致其死亡》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报道中小女孩在一次考试中考了92分,不敢回家交差,便把同桌的满分卷改成自己的名字拿回家,被母亲看穿。

随后,母亲在与老师聊天中发现孩子声称“同学送的”计算器是偷拿家里的钱买的。

于是,这位恼羞成怒的母亲用铁丝和拖鞋将女儿持续殴打20多分钟。

小女孩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案发后,平顶山市检察人员刘桂芳针对此案分析道,当前社会中的家长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所发生的家庭暴力中,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在社会中遇到的“坏”情绪,无法发泄到朋友、同事身上,带着这种情绪回到家,作为弱势群体的孩子便成了出气筒,“往往不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而是家长的情绪最终伤害了孩子。”

很多时候,坏情绪会更多地发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可往往身边的家人都是最爱你的人,想来,用坏情绪去伤害他们,他们心里该多么无助和寒心。

有句话说:“人生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即使是对最熟悉、最亲切的人,最爱的人,依然保持尊重和耐心。”

正因为身边的家人很熟悉,亲切,无条件爱我们,所以我们将最随意的一面展示出来,可要知道,他们才是我们最值得尊重和给予耐心的人。

小心,不要落入“坏情绪”的圈套

03 坏情绪 最终还是自己买单

一位作家曾说:“情绪是一把枪,当我们扣动情绪的扳机,枪口其实对准了自己。”

对此十分赞同,因为,所有的坏情绪不管流向何处,最终还是得自己买单。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踢猫效应”,特指坏情绪会随着等级层次,依次往下发泄。

对此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领导因家庭琐事早上出门晚了,差点因为迟到而违背自己定下的要“严格考勤”的要求,心里不爽。

恰好一位员工的工作质量不达标,就狠狠地批评了这名员工。

员工心里憋气,下班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就狠狠踹了家里的猫。

看似是处于底层、最弱小、最无处发泄的那个元素——猫,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可实际上这个故事还没完,被踢的猫逃到了街上,恰好一辆大卡车开了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撞到了路边的行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领导。

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坏情绪的确会引起一系列恶性效应,让周遭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最后再落回自己的头上。

小区楼下有个烧烤店,经常营业到深夜。

一天晚上十一点,一个年轻人没找到停车位便将车停在了烧烤店门口,中年女老板见状,生气地吼着小伙子,让他把车开走。

或许是女老板态度十分不好,小伙子来了气,便争了几句。

没想到,女老板便开始破口大骂,抓着他还有同时下车的两个女人一块发泄自己的不满。

小伙子也不相让,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老板对着小伙子又拉又推,混乱中不知道谁碰到女老板,这女老板气到不行,躺在地上大叫,说有人打她,要报警。

这会,女老板儿子骑着电动车回来,看到自己妈妈躺在地上,知道是开车的人干的后,骑着电动车朝门口的小轿车撞去,边撞边跟着自己妈妈破口大骂。

最后,警察来了,整栋楼才算安静。

事后,女老板和自己儿子不仅没做成生意,电动车也破损了,还得赔偿小轿车车主一笔维修费。

本来,一句简单地让小伙子挪车的事,哪怕不是轻言细语,只用正常语气就能解决的事,却闹到一副难堪至极的局面,最后还得自己买单,十分不值。

坏情绪,总会将最后的账单递给你自己,不想照单全收,就在源头控制住它。

小心,不要落入“坏情绪”的圈套

04

荀子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不能因为自己生气就对别人过分的处罚,高兴了也不给别人过多的奖赏。

愿我们都能遇事从容有度,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绪,别落入坏情绪的“圈套”里。

小心,不要落入“坏情绪”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