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新覺羅·常甯
晚清的著名的恭親王奕訢,是晚清非常開明而且主張積極與世界接軌的改革家。很多人認為,如果當時道光帝不選擇鹹豐為繼承人,而選擇恭親王奕訢為繼承人,清朝的曆史走向或許就會改寫。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與晚清著名的恭親王奕訢無關,清朝曆史裡還有另外一個恭親王。
在清朝,封王的封号是沒有貫徹唯一性原則,就是存在很多王号相同的王。我了解是大清皇帝有意為之,目的降低王權的威嚴,即王号并不為你一家獨斷,皇帝可以封别人相同的王号。
網上我就遇到一個自稱的莊親王後裔,而且氣急敗壞地給我說,說我的文章給他換祖宗了,說話非常難聽。我懷疑此人開能就是冒牌,先不說他是否懂曆史,連人際關系起碼尊重也沒有,老北京旗人最起碼是要講點禮,我也不欠誰,别管什麼來頭,沒有起碼禮貌我是不搭理的。
這裡就引申出莊親王的封号就有兩個,一個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和碩莊親王,第一代是太宗文皇帝第五子碩塞。還有一位就太祖爺努爾哈赤的親弟弟舒爾哈齊,順治十年(1653年),追封他為和碩莊親王。
要說起恭親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晚清的恭親王奕訢。實際上,在清朝初期還有一位恭親王,就是康熙爺的弟弟常甯。隻不過,恭親王奕訢的名氣比較大,而恭親王常甯則不太為人所知。差別就是恭親王奕訢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恭親王常甯則不是鐵帽子王,他兒子襲的就是貝勒爵位。
常甯(1657年11月04日—1703年6月7日),清朝宗室大臣,順治帝第五子,母為庶妃陳氏。他有一個侍妾是吳三桂的孫女,額驸吳應熊的女兒。
一些人說康熙對這個弟弟不好,那是沒有根據的事情。
從太祖、太宗開始,清朝的慣例就不是皇子都封王,而要看功績,有才能有功績才可以封王。常甯能被封為爵位最高的親王恭親王,已經說明了問題。
在《清史稿》中記載着常甯的恭親王府出現了災事,康熙在百忙中還是親自前去探望,說明兄弟情誼還是滿深的。
恭親王常甯的長女被康熙養育在宮中,被封為固倫純禧公主,也就是康熙朝的大公主。這有點像清末的恭親王奕訢女兒榮壽公主被慈禧收養宮中,光緒年間公主晉封為榮壽固倫公主,賜乘黃轎,賞食公主雙俸。是以這些說明康熙對這個弟弟還是不錯的。
《清史稿》記載:二十九年,噶爾丹深入烏朱穆秦。常甯為安北大将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紮副之。這說明康熙對他委以重任。但常甯有點不争氣,常甯打敗了噶爾丹軍隊,但沒有窮追不舍,被罰去了3年親王俸祿。還有一次就是跟随康熙帝去征伐噶爾丹。
估計是因為常甯表現不佳,曆史記載常甯隻參加了兩次對噶爾丹的戰争,後來就不讓他去了,基本上他在曆史上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相對比康熙的哥哥福全不同,曆史記載福全的比較多,立了很多功勞。清朝不認親而是認功勞,是以有很多待遇上,常甯自然無法跟福全相比。常甯死後,沒有谥号,是可能考慮他無功,沒有給美谥。因為他兒子也不争氣,是以降封貝勒,後因為“坐縱内監妄行,奪爵”。後改為其他子襲爵。
常甯在去世的時候,康熙皇帝正在外巡行,馬上就指令皇子代表自己去參加喪禮,康熙回京後,也親自到府上悼念。是以從這些曆史記載看,康熙并沒有是有意虧待這位弟弟。
常甯的恭親王府邸位于東城區鐵獅子胡同(現在的張自忠路),晚清憲政改革的時候,此府收回建陸軍部大樓,民國期間成為段祺瑞執政府。舊的恭王府已經不存在,位址大約為今天人大清史研究所院内西半部。
常甯的後裔在晚清還是出了很多重臣,父子兩代理藩院尚書嵩森、壽耆,直隸總督慶祺等。說明其家族勢力一直存在。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