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軍為何未進攻日軍,背後有什麼真相

二戰末期,德國投降後,蘇軍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緩過來,投入對日戰争。難道是因為蘇軍經過與法西斯德國一戰,大傷元氣,一蹶不振嗎,這件事情的背後到底隐藏着怎樣的秘密呢?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軍為何未進攻日軍,背後有什麼真相

德國投降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蘇軍在與法西斯德國的戰鬥中,損失慘重,但還沒有到大傷元氣的地步,反而蘇軍是愈戰愈勇,戰鬥力達到了巅峰。根據後來揭秘的資料可以知道,蘇軍如此磨洋工,既有現實的需要,更是在鑽塔爾塔會議的漏洞,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坐收漁翁之利,減少傷亡,争取利益最大化。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軍為何未進攻日軍,背後有什麼真相

占領德國的蘇軍

蘇軍休整和運輸需要時間,不能立即投入遠東戰場。二戰,德國投降後,蘇軍在經過幾年與德軍的酣戰後,需要一定的休整,同僚此時蘇軍主力遠在西歐,要投入遠東戰場,需要一定的運輸時間,是以在客觀上,蘇軍不能立即投入遠東戰場,向日軍發起進攻。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軍為何未進攻日軍,背後有什麼真相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除此之外,蘇軍鑽了雅爾塔會議的漏洞,作壁上觀,坐收漁翁之利,減少自己的傷亡。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幾位大佬召開了雅爾塔會議,他們經過博弈達成協定,美軍和英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來緩解蘇軍的壓力,加速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同時蘇軍要在歐洲戰場結束後,投入遠東戰場,斯大林經過讨價還價,承諾在歐洲戰場結束後3個月内,投入對日作戰。是以,就有了後來蘇軍三個月的磨洋工,而且還理直氣壯的場景。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軍為何未進攻日軍,背後有什麼真相

原子彈爆炸

美國原子彈爆發,時機已到,進攻日軍,取得利益最大化。在這個三個月的時間裡,蘇軍一邊休整、調兵遣将,一邊還關注着遠東戰場,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眼見日本馬上就要投降了。蘇軍看到時機已到,馬上指令早就整裝待戈的蘇軍進攻日本關東軍,勢如破竹,取得大量的地盤,既取得了利益最大化,又減少了傷亡,可謂打得一手好算盤。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軍為何未進攻日軍,背後有什麼真相

蘇軍進攻日本關東軍

二戰德軍戰敗後,蘇軍所謂的花了三個月才緩過來,不是蘇軍不行,而是蘇聯的一種政策,為的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坐收漁翁之利,減少傷亡,争取利益最大化。各位,你們說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