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唐以後漢人的戰鬥力變差,不僅打不過異族,還被異族壓迫百年

對于中國曆史,很多人持有這樣的一種觀念:唐朝以後,漢族王朝在對外戰争方面能力銳減,在無力消滅邊患的同時,還有過被蒙古和滿清滅亡的記錄,這其中,原因何在?

個人認為:

異族政權的成長

在漢代,兩漢先後有過“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的輝煌記錄,盛唐則有打遍周邊無敵手的戰功,而到了兩宋,莫說和強大的遼金對抗,便是和西夏這種小國較量,大宋朝廷都要一邊打一邊送錢給西夏,不讓事态擴大化。

為何唐以後漢人的戰鬥力變差,不僅打不過異族,還被異族壓迫百年

其實這個變化,一定程度上,也和異族政權的成長和演變有關。

兩漢時代所面對的匈奴,本質上屬于松散的部落國家。早在春秋時代,兵家祖師爺孫武子就曾提出,戰争的勝負,首先在于政治(孫武子稱之為“道”)。漢朝的政治體制,可以有效的将帝國的一切力量轉化成戰争資源,而匈奴則不同,匈奴作為一個松散的奴隸制部落國家,匈奴單于的号令,充其量對其直屬的部落可以起到有效動員作用,至于匈奴别部(按:很多匈奴别部,比如後來的羯族,屬于被兼并的部族)對于單于的号令,大多有出工不出力的心态。是以,在漢朝和匈奴的較量中,即便是匈奴取得勝利,但是在“大數優勢”面前,依舊是漢朝占優勢。

為何唐以後漢人的戰鬥力變差,不僅打不過異族,還被異族壓迫百年

唐朝所面對的周邊政權也多是這樣。

而到了兩宋,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兩宋所面對的對手,不論是大遼還是大金,本身都是和宋朝一樣的封建制政權,明朝所面對的清朝,也是封建制王朝。這就意味着,中原王朝起初具備的政治優勢,在遼金等政權面前蕩然無存,是以,盡管宋太宗、宋孝宗、崇祯皇帝等帝王都渴望對敵人來一個“犁庭掃穴”,但最末,宋太宗換來“高梁河戰役”,而崇祯則收獲了“薩爾浒慘敗”。

新老政權交替

不過,即便是少數民族政權成長為能夠和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封建政權,但是,一個封建政權吞并另一個封建政權,也并非容易的事情。遼代遼聖宗曾南征北宋,金朝的完顔亮也幻想一舉蕩平南宋,但最終多以失敗收場。

而少數民族王朝能推翻中原漢族王朝,還需要時勢來成全。

為何唐以後漢人的戰鬥力變差,不僅打不過異族,還被異族壓迫百年

曆史上,蒙元能滅南宋,一方面固然是蒙元實力強大,但是,南宋自宋度宗在位以後,其朝政腐敗程度遠勝以往,政治腐敗影響軍事,是以南宋滅亡也是情理之中。

滿清滅明也是如此。崇祯帝在位時期,滿清屬于一個新興政權,而大明朝此時在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後,已經淪為腐朽到一觸即潰的地步,是以,以新興打腐朽,最終的結果就是新興取代腐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