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用防疫要求校準家人相處方式,也是對家人的健康安全負責。
▲截至1月13日24時,天津已出現45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每個家庭2至5例。視訊/新京報視訊号
新京報社論
連日來,陝西、河南、天津等地疫情牽動人心,與此同時,奧密克戎變異株給各地防疫帶來了新挑戰。截至1月14日,香港、台灣、天津、河南安陽、遼甯大連、廣東廣州、廣東珠海、廣東中山、廣東深圳、江蘇無錫、湖南長沙、浙江等12地均發現奧密克戎病例。
這其中,更有多地均出現了家庭聚集性疫情。據《北京日報》報道,1月14日,深圳、珠海分别通報一家庭6人确診、一家四口感染,天津則更多。截至1月13日24時,天津已出現45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每個家庭2至5例。有專家稱,在此輪疫情中,如何預防家庭聚集性疫情已成為重中之重。
眼下春節将近,可新一輪疫情來勢洶洶,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等主要流行變異株以更強的傳播性,持續增加着對公共安全的威脅。正如張文宏醫生所說,“人類與奧密克戎的搏鬥還處于最艱難的時刻”。當此之時,嚴防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緊迫性愈發凸顯。
應看到,聚集性疫情向來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而家庭又是聚集性疫情的高頻發生場所。先是域外輸入,後是以家庭為主要傳播網絡擴散,是很多地方疫情常見的傳播路徑。在這輪疫情中,家庭聚集性疫情也呈現出多發之勢。
在此背景下,在多地都采取了嚴格的社會面管控措施,于強化篩查、社群管控、集中隔離等方面奉行“嚴”字訣的同時,家庭也要有防疫主體的自覺,該加強防範、做好防護的絕不能含糊,切忌疫情防控在“家庭”這道防線處失守。尤其是在春節這個萬家團圓之時、走親訪友高峰期。
前兩年,每到春節前,很多地方都會印發檔案,要求少擺席少赴宴、控制家庭聚會,不紮堆不聚集。這難免需要各個家庭在“合家歡”氛圍營造上做出适當克減讓渡,将防疫貫穿于過節的節奏中。如今,随着新病毒與輸入性疫情将防疫時間和戰線拉長,有些人很容易生出倦怠感與麻痹心态,嚴格防疫等倡導和要求也會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

▲資料圖。圖/IC photo
嚴格防疫,不是不要家人聚在一起過節,而是着眼于嚴防家庭聚集性疫情之需,對做好家庭内部的個人防護、減少無序聚集提出了要求。春節期間的家人聚集,經常伴随着返鄉、離家之類的跨區域長距離流動,這本就意味着某些潛在的風險,若是家庭聚會、家人相處不将那些應有的防疫意識與安全習慣“加載”進去,就容易出現疫情在家庭範圍内的“由點及面”式傳播。
這裡面,那些家有居家醫學隔離者的家庭,尤其需要對表防疫要求,單獨居住、使用專用餐具、最小化共用活動區域、出現可疑症狀立馬上報等,都是必要措施;若個人出現發熱症狀,也要就近前往發熱門診進行診斷,切忌因為就診不及時耽誤健康,傳染給家人和親友。
就算不存在這些情形,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一米線”、用公筷等日常衛生習慣,也很有必要。這些雖是老生常談,但不能因為“常談”就累覺不“聽”,松下本該繃上的弦。
值得一說的是,無論是明确少走親訪友,還是倡導家庭分餐,都要求人們跟許多“親密”習慣反向而行。但疫情之下,用防疫要求校準家人相處方式中“親近程度有餘,衛生程度不足”的部分習慣,也是對家人的健康安全負責。
就各個地方而言,對于目前已經出現的家庭聚集性疫情典型案例,也有必要加以梳理和總結,進而參照“以案釋法”方式強化家庭防疫科普,就“該隔離不隔離”與無序聚集帶來的後果做出充分提醒。
說到底,家庭作為疫情防控的最小單元,不能成為防疫薄弱環節。在春節人員流動頻密疊加奧密克戎來襲、冬春季節病毒易傳播等複雜形勢下,以強化防範應對這場重點預防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大考,容不得太多閃失與麻痹。唯有将家庭防線也一同築牢,疫情防控的末端底座才能夯得更實,也才有“戰疫”的最終勝利。
編輯 | 李潇潇
校對 | 趙琳
點選下方公号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