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餘承東對媒體表示,華為新的AITO汽車品牌将挑戰2021年30萬輛新車的銷售目标,今年将有三款新車面市。
一款是M5增程版,一款是M5純電版,一款則是全新的中大型SUV。

餘承東的算盤打得很響,他表示,今年的假設是我們一家店一個月能賣30台車,先啟用1000家店來賣車,那麼我們一個月就有3萬台銷量,一年挑戰30萬銷量是沒有問題的。
我把餘承東的這個算法給了一個我經銷商投資人的朋友看了看,他沒說話,笑了笑。
今年12月28日,華為銷售人員表示,過去5天M5增程版新車訂單量已經超過6000個,這樣的成績還不算很差。
這些新車都有一個波線,那就是剛開始的上市訂單量很好,但往後走想要更多的訂單就非常難,上一台放在華為店内銷售的SF5,這款新車在預售48小時就收獲了3000多個訂單,官方甚至擔心以後産能跟不上的問題。
剛剛過去的12月份,新車銷量隻有1000多台,在新能源領域也算是墊底了。
30萬量級,這是中國新能源市場中第一梯隊選手才能完成的成績,2021年特斯拉全年銷量32萬台新車,華為問界M5在定價上與特斯拉差距不大,那麼想要完成30萬量級的新車銷量,基本上也就是說,必須要達到特斯拉的市場熱度才行。
但如今來看,難度很大,餘承東的1000個店每個月賣30台車的想法,有點天真了。
一方面,在市場不認可華為産品力的情況下,就算是将專營店數量擴大到10000家,那麼認可華為的群體還是那些,是以未來要做的事情,絕對不是開多少家店的問題,要知道特斯拉的全球銷售網絡,根本達不到1000家這個量級。
另一方面,裝備發動機這件事兒注定了華為想要在一線城市拓展市場非常難,增程式是無法在北京、以後的上海獲得新能源号牌支援的,而這些區域恰恰又是新能源市場發展的重要區域,潛在意思就是增程式的市場容量,要比EV純電動車更小。
華為首款新車需要走過很長一段路,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完成品牌認知的更新。
30萬銷量是一個非常難完成的任務,尤其是對于M5這種定價20萬以上的車型,國内市場中極少數能夠做到憑借幾款車型就完成30萬量級銷量的企業。
拿出3款車賣30萬台,相當于讓奔馳拿出C級、GLC以及E級來賣30萬台,它也不輕松。
我們不否認華為在手機領域的成績,但在汽車領域大家都是強者。 華為以全新的産品面對市場。 機會确實太多了,但華為畢竟還是企業,企業賣的是産品。 使用者需要用實際行動來支撐,而在這種支撐的背後,企業需要花時間與使用者建立長久的關系。
給一個新品牌定下一年30萬的目标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