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看完史料,網友:我們被影視劇騙了

引言

縱觀曆史長河,我國有着五千年的曆史文明。其中封建社會制度占據了中華文明的半壁江山。自秦漢三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曆朝曆代都各具特色,而唯一不變的就是國家政治制度,皆為封建專制制度。封建專制制度對長期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弊端,專制制度造成貧富差距日益增加,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其真實寫照。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就此落下帷幕。由于清朝是人們記憶中最近的一個朝代,留下的史料典籍衆多,是以人們對滿清文化更加熟悉。近年來,熒幕上清宮劇頗多,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清人獨樹一幟的辮子。因為男性頭發前半部分要剃幹淨後面留長辮子,是以這種發型也被人戲稱為“陰陽頭”。但事實上,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看完史料,網友紛紛表示:原來我們被影視劇騙了這麼多年。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看完史料,網友:我們被影視劇騙了

▲清朝辮子頭劇照

01

古人雲:“君子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是以從古時開始便有留長發的習慣,男子二十歲時,便要把自小留着的頭發盤成發髻,然後再戴上帽子,如此便稱為“弱冠”。從春秋戰國開始,漢人就開始留長發了。滿人也受到這一習慣的影響,可他們為了适應草原的遊牧生活,于是将影響行動的長發改為金錢鼠尾辮的造型。

據說金錢鼠尾辮最早由女真部落開始使用,因為他們長期在東北地區以遊牧為生,頭發太長就會被風刮亂影響牧馬。是以這金錢鼠尾辮對滿人來說最為實用。後來滿人入關,為了強調統治權,下令全國上下所有人将發型改為金錢鼠尾辮。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看完史料,網友:我們被影視劇騙了

▲金錢鼠尾辮劇照

02

起初漢人并不肯剃發,沿襲了幾千年的習慣怎能一朝改掉。是以百姓們怨聲載道,都拖着不願意剃頭。清政府見狀,随即下令全國男子必須按照滿人習俗将頭發剃掉。并且設立了嚴苛的标準,隻留頭頂的一點頭發結辮垂下,辮子粗細要剛好穿過銅錢的方孔。如果有人超過了這個标準就拉去砍頭。

順治年間,有一名男子名叫丁泉,他并不是什麼反清複明的惡徒,也絕非有意抗旨。因為丁泉在剃頭時,剃頭師傅的一時大意,把他頭頂的頭發留多了兩寸,結果丁泉在上街時被巡查查獲,下了大獄。可丁泉不服要為自己申訴,當地官員也認為丁泉罪不緻死便向上報告,最後這紙狀書竟直達紫禁城。順治在看到這紙訴狀後并未理會,隻寫了四個字“依律法辦”。可憐丁泉年紀輕輕,就因為剃頭師傅的疏忽被當街問斬。打那以後,此事傳開,再沒有百姓敢抗旨不尊,都乖乖把頭發剃了。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看完史料,網友:我們被影視劇騙了

▲順治劇照

03

現在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長粗辮子,則是滿人辮子頭演變後的成果,其實這也是逐漸被漢化的過程。清朝初期為了鞏固統治,政府才不得不下令嚴加整治。法令實行了一段時間後,漢人逐漸預設了剃頭改辮子一事。清政府看到人心一統,随即也放寬了标準,這辮子長成什麼樣也就不再重要了。

是以,民間也逐漸将辮子頭改進了樣式,腦門的發量由一枚銅錢增加到了手掌大小,再到整個後腦勺,而辮子粗細也由鼠尾,逐漸增加到牛尾。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看完史料,網友:我們被影視劇騙了

▲清朝辮子頭演變過程

這場無人發起的蓄發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在不約而同地遵循。逐漸形成了熒幕中人們看到的“陰陽頭”。其實這一變化也是必然趨勢,首先金錢鼠尾形象太過難看。這是滿人為了不受風沙襲擾改變的,而天下統一後四海升平,美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第二是因為滿漢文化交融,在清朝做到大一統後統治者也逐漸認識到漢文化的重要性,是以這也是一場求同存異的運動。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看完史料,網友:我們被影視劇騙了

▲清朝百姓理發舊照

結語

發型的改變不但代表了王朝的更替,也代表了文化的進步。《荀子·哀公》有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清朝政府強令改辮子,再到全國上下統一更改發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世界文明的發展總要順應潮流,否則就是倒行逆施,不為社會所容。

參考資料: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荀子·哀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