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中封建社会制度占据了中华文明的半壁江山。自秦汉三国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各具特色,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国家政治制度,皆为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对长期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弊端,专制制度造成贫富差距日益增加,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其真实写照。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落下帷幕。由于清朝是人们记忆中最近的一个朝代,留下的史料典籍众多,因此人们对满清文化更加熟悉。近年来,荧幕上清宫剧颇多,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清人独树一帜的辫子。因为男性头发前半部分要剃干净后面留长辫子,因此这种发型也被人戏称为“阴阳头”。但事实上,清朝发型真是“阴阳头”吗?看完史料,网友纷纷表示:原来我们被影视剧骗了这么多年。

▲清朝辫子头剧照
01
古人云:“君子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因此从古时开始便有留长发的习惯,男子二十岁时,便要把自小留着的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如此便称为“弱冠”。从春秋战国开始,汉人就开始留长发了。满人也受到这一习惯的影响,可他们为了适应草原的游牧生活,于是将影响行动的长发改为金钱鼠尾辫的造型。
据说金钱鼠尾辫最早由女真部落开始使用,因为他们长期在东北地区以游牧为生,头发太长就会被风刮乱影响牧马。所以这金钱鼠尾辫对满人来说最为实用。后来满人入关,为了强调统治权,下令全国上下所有人将发型改为金钱鼠尾辫。
▲金钱鼠尾辫剧照
02
起初汉人并不肯剃发,沿袭了几千年的习惯怎能一朝改掉。所以百姓们怨声载道,都拖着不愿意剃头。清政府见状,随即下令全国男子必须按照满人习俗将头发剃掉。并且设立了严苛的标准,只留头顶的一点头发结辫垂下,辫子粗细要刚好穿过铜钱的方孔。如果有人超过了这个标准就拉去砍头。
顺治年间,有一名男子名叫丁泉,他并不是什么反清复明的恶徒,也绝非有意抗旨。因为丁泉在剃头时,剃头师傅的一时大意,把他头顶的头发留多了两寸,结果丁泉在上街时被巡查查获,下了大狱。可丁泉不服要为自己申诉,当地官员也认为丁泉罪不致死便向上报告,最后这纸状书竟直达紫禁城。顺治在看到这纸诉状后并未理会,只写了四个字“依律法办”。可怜丁泉年纪轻轻,就因为剃头师傅的疏忽被当街问斩。打那以后,此事传开,再没有百姓敢抗旨不尊,都乖乖把头发剃了。
▲顺治剧照
03
现在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长粗辫子,则是满人辫子头演变后的成果,其实这也是逐渐被汉化的过程。清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政府才不得不下令严加整治。法令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汉人逐渐默认了剃头改辫子一事。清政府看到人心一统,随即也放宽了标准,这辫子长成什么样也就不再重要了。
因此,民间也逐渐将辫子头改进了样式,脑门的发量由一枚铜钱增加到了手掌大小,再到整个后脑勺,而辫子粗细也由鼠尾,逐步增加到牛尾。
▲清朝辫子头演变过程
这场无人发起的蓄发运动,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在不约而同地遵循。逐渐形成了荧幕中人们看到的“阴阳头”。其实这一变化也是必然趋势,首先金钱鼠尾形象太过难看。这是满人为了不受风沙袭扰改变的,而天下统一后四海升平,美观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第二是因为满汉文化交融,在清朝做到大一统后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汉文化的重要性,因此这也是一场求同存异的运动。
▲清朝百姓理发旧照
结语
发型的改变不但代表了王朝的更替,也代表了文化的进步。《荀子·哀公》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清朝政府强令改辫子,再到全国上下统一更改发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文明的发展总要顺应潮流,否则就是倒行逆施,不为社会所容。
参考资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荀子·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