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本偏愛“閑置經濟” 頭部二手電商等待黃金時代

資本偏愛“閑置經濟” 頭部二手電商等待黃金時代

(闫曉寒攝影)

1月12日下午5點多,一對年輕情侶正站在多抓魚循環商店的電子logo牆面前拍照打卡。憑借複古文藝的高顔值裝修風格,這家循環商店在北京三裡屯亮相不到半個月,就成為了年輕人的潮流打卡地。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這是繼去年1月初在上海開店後,多抓魚開出的第二家線下門店。

在曾經被認為是“寒酸”、“破舊”的二手經濟與網紅、時尚畫等号背後,閑置經濟與Z世代的崛起,推動了二手交易平台的快速發展。事實上,過去的2021年,在循環經濟、碳達峰等國家相關政策下,二手交易平台們已經站上了資本風口。但如何實作規範化、标準化發展,如何提升使用者信任度,仍是它們未來的集體功課。

循環經濟火熱

順着多抓魚循環商店旋梯走上二樓,是面積達1000多平米的大廳,整個大廳被大緻劃分為圖書和二手服裝兩大區域。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多抓魚原本是以二手圖書為主的C2B2C二手交易平台。但它的店員對記者表示,去年7月多抓魚還增加了服飾品類。

在三裡屯開店并不便宜。《華夏時報》記者在某房屋租賃平台看到,多抓魚所在的三裡屯機電院租金約為每天7-15.76元/平米。以此來粗略計算,多抓魚每天僅租金成本大概就需要7000-15760元。

無論公司規模大小,重資産的線下門店,對于從線上起家的二手電商平台都不輕松。萬物新生創始人兼CEO陳雪峰此前在複盤創業曆史時曾稱,自己創立愛回收遭遇的第一次生死劫就是“既重又累”的網際網路公司做門店。

但即便開店不易,二手電商平台們也并不想放棄這塊“肥肉”。1月13日,萬物新生提供給《華夏時報》記者的資料顯示,從2014年開始布局線下門店,截至去年12月中旬,萬物新生集團旗下的愛回收在200餘個城市已經有超過1100家門店。

艾媒咨詢CEO張毅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線上流量太貴,線下是非常好的流量入口。“相比線上,線下的引流、品宣和交易更可計劃。但如果管理不善,确實也會給企業帶來風險和成本隐患。”

不僅僅是更吸引年輕人打卡的線下門店,《華夏時報》記者看到,時下年輕人喜愛的寵物用品、潮玩盲盒等更多新興品類,也大量出現在二手電商交易平台。

在河南安陽工作的小張,家裡的貓糧、貓架都在閑魚購入。她還記得自己在閑魚完成的第一筆交易:2020年5月,小張在鹹魚上下單了價值328元的幼貓糧,這比淘寶優惠近100元。

而光大證券的一份研報還顯示,閑魚2020年彙聚了超44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僅當年11月盲盒交易額就超過1.2億元。而一些特殊款式如IP聯名款盲盒還需求火爆。例如原價89元的“Bob 求婚”款盲盒,在二手交易平台的價格被炒到超過3000元。

“三巨頭”領先

在二手交易火熱背後,光大證券研報顯示,循環經濟助力之下,2021年二手電商交易規模有望突破4000億大關。而在2015年,這一市場的交易規模隻有近46億元。

資本也越發關注這個行業。除了萬物新生在去年6月登陸紐交所,根據網經社大資料平台“電數寶”統計,去年二手電商行業,包括轉轉、愛回收、胖虎科技、采貨俠等在内的9家平台共獲得10起融資,總額約58.1億元。作為對比,2020年這個行業的融資數字為7起,而融資總額則不到20億元。

具體到二手電商頭部企業,它們的業績也增速迅猛。以萬物新生為例,财報顯示,去年第三季度,京東投資的萬物新生,總收入同比增長近五成至19.6億元;GMV同比增長近六成至83億元。去年3月,騰訊和58投資的轉轉集團釋出的《2020年度二手交易服務白皮書》也顯示,2020年它的收入和全年驗機訂單量均同比增長超過兩倍。此外,阿裡的閑魚也宣布,其2020年GMV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速超一倍。

不過,小體量的初創企業也在這片巨大規模的賽道中有一定成長空間。

光大證券在去年11月釋出的上述研報中,對二手電商玩家進行了劃分:已赴美上市的愛回收位于第一梯隊,1月14日其市值達13.25億美元。以閑魚、轉轉為代表的綜合類平台位居第二梯隊,估值約為200億元;回收寶、紅布林等垂類平台位于第三梯隊,估值約在10到15億元之間;第四梯隊估值在10億元以下,以經營二手書籍、二手奢侈品等交易品類的平台為主,包括孔夫子舊書網、隻二等。上述光大證券的研報還認為,目前二手電商行業“四大梯隊”格局初成,二、三梯隊斷層嚴重,閑魚、轉轉、萬物新生獨占鳌頭。

張毅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二手電商平台各有特色,從使用者使用和識别來看,使用者并沒有明顯偏好或紮堆。“這個市場,各個平台在專業化、服務、人群偏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除了頭部這幾個玩家,一些中小型平台可以挖掘出适合自身發展的巨大需求,這樣它們仍有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

但他同時也認為,中小型玩家的發展以基礎生存為主,“要先把生存的問題解決掉,再考慮擴張和發展的問題。因為目前大部分的平台,都要靠資本輸血存活。企業可以做‘小而精’,獲得盈利才是目前這個階段比較重要的事情。”

行業痛點待解

雖然二手電商行業規模巨大、玩家衆多,但盈利依然是它們面臨的難解之題。一個例子是,去年第三季度,萬物新生83億元的GMV,同比增長56.6%,但依然沒有盈利。

另外,據記者觀察,目前二手電商使用者主要集中在高線城市,下沉市場拓展程度有限。易觀資料顯示,閑魚、轉轉兩家平台在一二線城市使用者占比均超過五成,而三四線城市使用者占比則在三成左右。

易觀流通行業進階分析師曾穎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二手商品的流通需要從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向三四五線城市遷移。她表示,“二手商品在下沉市場主要是流入,平台需要保證有更多能滿足下沉市場使用者需要的的二手商品供給,而這部分商品大多可以從一二線城市使用者閑置品中流出。”

不過,二手電商更急需解決的是使用者信任度的問題。這一問題對應的是商品品質難保證、退換貨難、貨不對闆等行業亂象。

生活在天津的小陽雖然在閑魚上有過7筆交易,但她并不是二手電商的忠實使用者。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雖然二手電商交易成本效益高,但消費者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辨識真僞。“購買時,我隻會考慮個人賣家,再結合賣家首頁上的交易記錄、憑據、連結等判斷,不過這樣也不能完全避免商品品質問題。”

《華夏時報》記者在網經社“電訴寶”投訴資料還看到,2021年,網絡售假、商品品質、霸王條款、退款問題、網絡欺詐、售後服務、貨不對闆等都是二手電商投訴的重點。艾媒咨詢資料顯示,2021年有近四成網民因假貨太多不使用二手電商。

“由平台作為中間服務商銜接二手交易,根據自身技術與團隊優勢,提供檢驗鑒定、貨源比對、售後等服務,能夠緩解環節交易過程中的信任度、貨源比對這類問題。”曾穎對《華夏時報》記者這樣表示。

而伴随着政策監管的持續深入,精細化、标準化、規範化營運,将成為二手交易平台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