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訪民國時期的清水河城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以為清水河無城,對于清水河城的城牆知之甚少,很少有人提及。筆者查閱了縣志和大量的相關史料,就城牆的遺迹與縣内知情者進行多次交流,了解了民國時期清水河城的基本情況,與讀者分享,不妥之處,敬請識者斧正。

清水河縣城關鎮(清時為清水河縣八裡中的時裡,民國稱第一區亦或中區,日僞占領時為古城坡鎮)是清代乃至民國時清水河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但在清代并沒有築城,《古豐識略》中提到“今五廳分列,自悍我牧圍,迺除綏遠城駐防,而外三廳俱無城。托克托土城雖存,難資保障(1)”,外三廳即清水河廳、和林格爾廳、薩拉齊廳。直到民國20年(1931年)春,民國清水河縣政府征用民工修築土石城牆,新築縣城周長約5.46裡,高3丈6尺,設有東西城門,後設有北城門,于解放後拆除。

一、城址規摸

據喬繼延所撰《清水河縣概略》分析,清水河城北靠銀滾山,南臨清水河,依地勢而建,分為土牆和石牆,西北以今明大邊長城舊牆為基礎,築夯土城牆,東南兩牆依河流走向,沿河岸用石頭砌牆,土牆高2丈5尺(約8.3米),石牆坐底寬5尺(約1.6米),高1丈8尺(約5.7米),内有東城牆,X百11丈(因文字遺失,筆者估約500至600米),坐底寬1尺(約1.2米),高1.5丈(約4.9米),設有東、西二城門,東門約在今東門橋附近(東門橋的名稱想必由此的來),站到東城門擡頭便可看到雷胡坡村,西門約在今一中附近,門巅建瞭望樓1處,環城築炮台4處,今紅旗市場仍存有有一段石牆遺址。計土牆長350餘丈(約1165米),石牆長470餘丈(1565米),全長約2730米,後又設北城門,北城門在今邊牆壕(明大邊長城)以南,但是現在這些城門早都已無迹可尋了。

前人在修築清水河城牆時,不求直線直角,而是依據地形山勢,因地築城,西北選擇山勢陡峻之處築土牆,這樣既可減少運夯土的工程量,又增加了城牆的險峻,整個城建在一個低緩山坡上。新築的清水河城以清康熙四公主花園基礎上形成的縣署為中心,建在清水河以北河灘地和銀滾山半山坡,将永安街和古城坡納入城中,城南小廟子村,城東雷胡坡村不在其中,在清水河縣平頂山即可觀城内全貌。

二、建城背景

清水河縣屬于黃土高原丘陵區,境内山脈衆多,溝壑縱橫,山巒起伏,主要集中在縣境東、南、西部地區。今城關鎮就是在兩條山脈(北銀滾山,南平頂山)間的河谷地帶,典型的兩山夾一盆地形。民國年間軍閥混戰,盜匪肆虐,每每流竄縣境,先隐藏在山頂控高點,占據優越地形,舉高臨下,縣城中動向觀察得一清二楚,若向城中猛烈攻擊,很難堅守,縣長及官員,官兵,商家、百姓不得不棄城而走。幾經浩劫,給地方經濟,社會治安帶來嚴重危害,尤以民國六年十月盧占魁匪部搔擾本縣為甚。

自四公主經營多年及至清末,農業,商業得到良好發展,當時本街商号約有六十餘戶,以山西人為主,加以當時慶享升平,無苛捐雜稅之剝削,鋪殷戶實,比比皆是,商業的繁榮,可謂登峰造極。但民國六年盧占魁匪部騷擾縣境内,其造成的危害,使本縣境内商業從些走向衰落。《清水河縣概略》載:“自經民六十月盧匪搔擾,本縣商業一落千丈,市廛益行不振。攤派既重,業務蕭條,得之者寡,而失之者巨,徒事消耗,坐吃山空,爰是相率停業。而原有殷實鋪戶,一變而為小本營生,婦孺易市,習見不鮮。昔日引為笑柄,今且視若謀生之途,于此可見一般矣。”

自盧匪過境後清水河縣商号隻剩二十多家,雜貨行五家,面鋪四家,山貨行三家,藥鋪二家,銀爐三家,染房一家,銅鋪數家,每家資本最多不過千元,此其概略也。

不僅如此,除盧占魁外,還有楊猴小等土匪,經常襲擾縣城外,還有軍閥的敲詐勒索。民國17年(1928年)3月奉系汲金純任綏遠都統。奉軍駐綏期間,其官兵甚為蠻橫,在土默特随意敲詐勒索商民,鞭打百姓。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被時屬奉軍綏西護路隊王英部隊掠取民财,十室九空。

此外本縣保衛團的團丁,平日裡沒有嚴格的訓練,更沒有剿匪和作戰的經驗。導緻民國二十年(1931年)三月十九日,潰兵陷城,二十一年(1932年)同月同日兵變導緻縣城失守,槍械被搶走,并綁走了縣長,縣境内治安混亂,而自衛的方法隻能是修築城牆。

三、築城經過

當時縣境内士紳和人民都感到修築縣城很重要,經地方各法團紳耆發起,決意建築城垣,以防匪患。于是成立城工委員會,分設總務、工程、庶務、募捐等股,辦理築城事宜,然後詳細計劃,呈請綏遠省政府建設廳撥款資助。省政府以庫款空虛為由,讓地方自行設法籌款進行修築。但清水河縣因久遭匪患,又遇旱災,困難萬分,很難籌集到如此巨額資金,無法興建。後經地方會議讨淪,決意将赈款票洋三千元,暨省政府退還民國20年(1931年)二成煙畝罰款大洋六千元(合鈔票一萬二千元)充作築城費用,倘若入不敷出,就發動民間募捐。至此經費有了着落,工程于二十年四月十七日開始動工,曆時一年多,需費一萬餘元終于建成。

四、城中往事

清水河城建于1931年,後于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次進入清水河縣解放全縣後拆除(防止流竄在綏遠的國民黨反動勢力卷土重來,占據縣城迫害清水河縣人民)在清水河這塊土地上存在了18年,這18年裡這座城先後見證了清水河縣從抗日戰争到解放戰争期間的曆史往事。

清水河縣,這個個黃土高原的小縣城,居晉西北根據地外翼,又是綏遠南大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敵我雙方争奪激烈。當年的革命壯舉我并沒有親身經曆,但通過文史資料和老兵的口述,我們可以得知抗日戰争時期,在連接配接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晉西北與陝甘甯邊區的交通要道上,在這片厚重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曆史,出現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和不屈不撓的革命鬥争。

進入解放戰争時期,國共雙方曾經多次反複的激戰争奪,在一個小小的縣城曾上演“八進七出”的戰争史和“一日兩夜換三國”的戰鬥景象。可以反映出當時抗戰勝利後,清水河在整個山西、綏遠地區的戰略位置,确實是激烈的争奪每一寸土地,而且是刀兵相見的争奪。

如今到此的匆匆旅人,很難曾想象當年這城牆上的的槍林彈雨,或許現存殘破的城牆遺址上,下面的裂縫中,還殘留着戰士們的鮮血,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捍衛着這片土地。

“烈士回眸應笑慰”,随着社會的不斷清水河人民生活水準有了較大提高,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這些當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先輩們,看到家鄉的新面貌定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五、結語

清水河城的遺址,如今隻能在紅旗和古城坡村找到一點遺迹。現存的文史資料中,提到清水河城的很少。隻有《清水河縣志》,《清水河縣概略》有記載,清水河縣的革命鬥争史中能找到關于國共拉鋸,争奪縣城的戰鬥中提到。在今老牛坡黨支部展覽館,複原了當年争奪縣城發生的八進七出戰鬥史。夫“八進七出”之戰,迄今雖為陳迹,而其戰仍乃激烈,然此景以昭炯戒,激衆志,則其意深長矣。

當然,現今的清水河縣城裡已經看不到堅固的城牆和厚重的城門了,也沒有城裡城外的地域概念了。有關城的故事都被覆寫在今天的繁華的街市下,城的曆史像河水淌過的沙灘一樣,沒有留下一點痕迹。即便是這樣,它仍是清水河曆史文化的濃重一筆。

注:

(1)(清)鐘秀,張曾:《古豐識略》卷十一,城郭。鐘秀,字石帆,滿洲正紅旗人。鹹豐五年八月至鹹豐六年三月和鹹豐六年九月到鹹豐九年三月,兩次擔任歸綏道台。張曾,字小袁,山西崞縣人(今山西原平市)鹹豐年間,鐘秀高薪延聘張曾至歸化城,撰修《古豐識略》

(2)喬繼延撰《清水河縣概略》喬繼延字永新,清水河縣人。綏遠省立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大學畢業。曾任集甯縣政府秘書、清水河縣政府第一科科長、國民黨清水河縣黨務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

作者:白文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