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文物》 2004年12期

王銀田(大同市博物館副研究員)劉俊喜(大同市考古所副研究員)

墓葬位于大同城南智家堡村北沙場的高坡上,東臨禦河(北魏時稱如渾水),西北距大同市殡儀館120米,北距明清大同城南城牆4公裡餘,正北方向1850米處是北魏平城明堂遺址[1101997年6月沙場在此剝離表土時由推土機鏟出墓葬,當時在場民工将墓内遺物全部取走。7月4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派人将墓内石椁運回,現藏大同市博物館。

一 椁室結構及遺物

墓坐北朝南,墓道未作清理,情況不明。墓室内東西寬2.11、南北進深1.13米。石椁為擡梁式承重牆結構,單檐人字坡懸山式頂。整個椁室由數十塊不同形狀的砂岩料石拼合而成。四壁由十塊豎立的石闆拼成,立于七塊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礎石上。礎石皆寬0.37、厚0.09-0.10米,長度不等,中間刻有深0.02、寬0.11米的基槽,石椁立壁即置于此基槽内。礎石外表粗糙,表面及凹糟皆布滿鑿痕。南北兩壁皆由三塊石闆組成,高1.30-1.31、厚0.09~0.095米,兩壁内側的東西兩端都刻有豎槽,槽寬0.10、深0.02米。東西兩山牆的立石分别插于此槽内。東西兩壁分别都由兩塊石闆拼成,皆北側一塊較寬,南側另一塊較窄,厚0.09米左右。南北兩壁頂端外側稍低于内側,以便與有一定坡度的頂部相吻合。

南北壁之間搭有二根三角形梁,将墓室内側隔為三間,西梢間與明間等寬,為0.735米,東梢間略窄,為0.64米。三角形梁長1.45、中央高0.22、厚0.09米。兩端刻有深0.025、寬0.10米的淺槽,搭于南北兩壁的卯口上,前後梁頭外露0.05-0.08米。北壁的兩個卯口完好,開口于立壁上端,皆寬0.10、深0.10米,與三角形梁兩端的淺槽恰好吻合。三角形梁現存隻有兩根斷裂的半截。山牆頂端和兩根三角形梁上端中央處,皆開成卯口,寬0.11~0.117、深0.095米,中置脊樽。脊樁分為三截,兩端搭于山牆或三角形梁上的卯口内,長度分别為0.92、0.695、0.72米,斷面相同,^0.11-0.10米,上端模棱。頂部用厚0.06米的9塊石闆搭成人字頂,石闆之間作成槽口使之互相疊壓,起穩固的作用。前後分别出檐0.20和0.10米。兩山牆屋檐稍有出際。北壁表面平整光滑,其餘三壁光潔度較差,有的部位尚留有鑿痕。

墓門兩邊外側的石闆上鑲嵌有鎏金鐵門環各1枚。門環直徑12.5厘米,穿孔釘于椁室石闆上,孔周圍雕刻花紋兩周,内圈為絞索紋,表面貼金,外圈為兩層蓮瓣,表面塗成紅色。墓門是一塊單獨的石闆,清理前已倒在墓門外邊,無門軸之類的結構件,可見當初隻是立在墓門口而已。兩鐵環之間原來可能有木棍橫穿其間,以固定墓門。墓門石寬0.77、高1.00、厚0.075米,上邊沿稍有殘缺(圖一~三)。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由于墓室發現時文物即被掠走,後經多次調查,得知墓内原有多件灰陶器、多件黃釉陶器,一件藍色透明帶把玻璃小杯、一件銅靈和數枚五铢錢。後隻追回一件銅靈,現存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銅銀為青銅質,外表布滿煙矣。深腹圓鼓,镂空高圈足,口沿上有兩個橋形耳。口徑11.3、通高13.3厘米,圈足底徑8.6、高4厘米。壁厚0.2、最大腹徑12.1厘米。腹部有陽文鑄字“白兵三奴”,隸書豎排,其中前三字皆為反字(圖四、五、一四)。器腹部有兩道豎直的範痕。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二 椁室壁畫

彩色壁畫分别繪在石椁内四壁、頂部、三角形梁和脊樁上,壁畫皆直接繪于石材表面。四壁都在上端及兩側邊緣處畫以紅線邊框,壁畫繪在此邊框内。現分别叙述如下。

(一)北壁(正壁)壁畫

北壁共繪人物9人。畫面中央繪男女二人并坐于榻上,高0.56米。此二人形體明顯大于其他人物,意在強調他們的突出地位,應是墓主人夫婦(圖六、一0、一一)。東側男子頭頂戴有垂裙的黑帽,面部塗紅,身着粉紅色窄袖交領袍衫,服飾通體寬大,衣袖袖口較窄而上部寬大。右手持塵尾舉于肩,塵尾橢圓形,有獸面圖案,外圍為獸毛,獸面用墨線勾勒,通體敷紅色。身前置三獸足紅色憑幾。男主人左臂彎曲撫于其上。西側女子服飾皆同男子,隻是帶垂裙的黑帽中間下凹,且袍衫白色,在領、袖口、裙擺處飾以粉紅色邊。雙手袖于胸前。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夫婦所坐之榻寬僅容二人并坐,實際榻高以人物身體比例推測,應在25~30厘米之間。榻的前沿下端飾波浪紋,兩側為直腳矮足。榻兩側有立杆,支起一帳架,上為菱形紅色帳頂。頂部及兩側立杆都有帳幔,束于頂部與兩側杆上。兩側立杆頂端各繪一向外的龍頭,口銜串珠,下垂流蘇,飄然若動。另有流蘇一支橫飄于帳頂。墓主人夫婦背後有圍屏,上沿邊框塗成紅色,下面為垂鱗紋。圍屏之後有侍者三人,僅露胸部以上,明顯小于墓主人。其西側一人高髻,穿交領衣,側臉朝向墓主人,應是女侍;中間一人亦束高髻,但與西側”侍女之發髻不同,側臉向東,可能也是女性;東側一人似為男侍,側臉向裡,戴有垂裙的黑帽,但帽頂較低。

墓主人東側為二男侍,高0.66米。二人冠服相同,頭戴帶垂裙的黑帽,身着袴褶,袖口與褲管都較窄,黑鞋。二人一前一後,皆半側身面向墓主人。後一人袴褶粉紅色,前一人領口、袖口、袍下擺粉紅色,其餘部分似未着色。頭頂上有花蕾,近床榻的一人有髭。

墓主人西側為女侍二人,一前一後,亦面向墓主人。二人皆頭戴垂裙黑帽,與東側不同的是冠頂中央皆下凹,且帽後可明顯看出打結的繩頭。上身皆着交領窄袖袍,下穿及地長裙。袍粉紅色,裙白色。二人身前有一大案,案上置一很大的樽。樽有三獸足,周壁有黑白相間的橫寬帶紋,樽内置酒具。案前畫一細頸高壺。前邊一人手捧一圓盤,盤内放置兩隻小耳杯,正欲奉于墓主人前。後面侍女右手持一碗(或耳杯等物),左手扶于樽側。二人身後有大樹一株,枝繁葉茂。樹枝與樹幹塗成紅色,樹葉或塗滿紅色,或墨線勾勒輪廓而留白,樹葉紅白相間,富有變化。

(二)東壁壁畫

由于從墓上曾滲下的工業油污污染所緻,東壁與北壁的東端上半部分壁畫多已污損。東壁正中繪男性四人,均半側身面向墓主人,雙手袖于胸前(圖七、一二),高0.50-0.62米。皆頭戴垂裙黑帽,着袴褶,上身的長衫交領、寬袖,但袖口很窄。服裝顔色分兩種,其中南起第一人與北起第二人相同,即領口、袖口與長衫下擺皆鑲紅邊,衣服白色,間有粉紅色豎條。另二人領口、袖口及長衫下邊為粉紅色,服裝的其他處似未着色。四人手中各持一蓮蕾作供養狀,周圍亦有蓮蕾點綴。人頭頂上方繪兩個羽人,彼此面面相對。羽人前腿弓曲,後一腿向後蹬直,兩臂各繪三束羽毛,兩腿各繪兩束羽毛,作騰飛狀。一臂朝前伸直,另一隻手持幡,長幡拖于身後。羽人冠上飾三個倒立的三角形,繪成黑色。羽人通體繪白彩,輪廓用墨線與紅線勾勒。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三)西壁壁畫

西壁畫面構圖與東壁略同。所不同的是西壁所繪四人全部是女性,且人像較大,高約0.7米左右。四女侍亦皆半側身面向墓主人,袖手胸前(圖八、一三)。衣冠皆與北壁西側人物相同。北起第一人與南起第二人服裝為粉紅色,另二人領口、袖口與長衫下擺呈粉紅色,其餘部分似未着色。其中南起第一人長衫可明顯看出開襟在胸前正中。四人頭部前後有紅色的蓮蕾(因畫面漫港,這些蓮蕾也可能是四人手中所持),兩側二人的身旁亦各繪一蓮蕾。人物上方有二羽人,亦一手持幡,造型與東壁羽人相同。南側羽人軀幹塗成紅色,冠上裝飾與東壁羽人一樣,但可明顯看出有髭,呈“八”字形。

以上三壁人像的分布為男左(東)女右(西)。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四)南壁壁畫

西側繪牛車一輛,牛頭向墓門,墨線勾勒,全身塗成紅色,一蹄擡起,正在行走。牛側一人正在馭牛同行,頭戴垂裙黑帽,上衣圓領,下着褲,皂鞋。兩輪車架上有卷棚頂,頂部塗成紅色。東頂前端略高于後端,前端所繪豎線可能為欄杆或帷幔,車後垂簾,卷棚頂上另設帷帳一道,應屬通幌車。車輪用墨線繪制,輻16-17條。車後有樹兩棵,與北壁西側樹畫法相同(圖九、一五)。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東側壁畫内容與西側相似,為一戴垂裙黑帽的人牽着一匹馬,身後是一棵樹。這幅壁畫漫浄嚴重,細部已很難辨認。

南壁墓門兩側石闆的外側,即以上所述椁室壁畫的背面,在兩個門環部位亦有壁畫,左右兩幅内容相同,為豎向構圖的帶狀忍冬紋。圖案外圍是紅色邊框,框内以多方連續的“S”形纏枝作主幹構圖,“S”形的每一個彎内繪有四枚忍冬,忍冬紋多為四瓣,偶見有三瓣的。四枚忍冬有兩枚塗成紅色,另兩枚僅用墨線勾勒,作花紋的纏枝主幹亦釆用墨線勾勒的形式。花紋流暢自然,極富動感(圖一六、二0:3)。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墓門位于南壁中間稍偏東處,壁畫隻繪在石闆的一面。畫面正中繪對面站立的兩侍女,冠服與北壁西側侍女相同(圖一七)。畫面左側一人袍衫為紅色,裙及袍衫的領口、袖口、下擺及衣襟正中的貼邊未着色,畫面右側一人裙未塗色,其袍衫的顔色與左側一人恰好相反,即衣邊塗紅色,其餘部分不着色。二人頭頂上方是一枝巨大的忍冬,彎曲的葉片之間是一朵盛開的花。兩人周圍點綴有花蕾。人像高0.70米。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五)梁架及頂部壁畫

石椁頂部兩架三角形梁朝向明間的一側都繪有忍冬紋,圖案與墓門口兩側的帶狀忍冬紋相同,但後者忍冬紋塗成紅色的部分,三角形梁上則為粉紅色(圖一九、二〇:1)。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脊樽朝下的一面亦繪忍冬紋。忍冬一上一下,流暢舒緩而富于變化,動感很強。忍冬皆墨線勾勒輪廓,或填紅彩,或不填彩,互相間隔。兩橫邊用紅彩繪邊框(圖二O:2)。

墓内頂部前後坡為兩幅植物圖案,各繪東西并列的三簇花卉,每簇花中央有一朵不知名的花朵,周圍飾忍冬紋。皆墨線勾勒輪.廓。北坡東端花朵六瓣,三瓣塗紅,三瓣不上色,彼此相間隔,忍冬紋或塗紅,或不上色(圖一八、二O:4)。西端花朵已不清楚,忍冬紋多塗成紅色,個别枝條不着色。南側頂部花紋與北側相似,其西端與中間兩花朵較清晰,花呈盤狀,花瓣紅色,中間塗成白色,忍冬紋大多塗紅(圖二O:5)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畫

三 結論

我們判斷此墓為北魏墓葬,主要是依據壁畫中所繪制的人物冠服、裝飾紋樣、車輿榻帳等内容。

關于北魏平城期"鮮卑人的形象資料,除雲岡石窟以外,已發表的資料主要有大同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的釉陶俑”和甯夏固原漆棺畫叫另外,大同近年亦有北魏墓出土多件陶俑(資料尚未發表),皆屬鮮卑人形像。呂一飛先生近年依據文獻記載對鮮卑服飾進行考證,認為《魏書 辛紹先傳》中所說的“垂裙皂帽”即《禦覽》卷九七五引《北齊書》所記之“鮮卑帽”叫這一結論無疑是正确的。從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看,鮮卑帽的“垂裙”多數在頸後,如司馬金龍墓所有的大量樂俑、侍俑等皆如此,也有“垂裙”在頭顱兩側及頸後的,但數量極少,司馬金龍墓中隻有儀仗俑一種,這種帽式的流行時間應該是在北齊,而且後一種帽很可能是在前一種帽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鮮卑帽”的頂部絕大部分皆渾圓或中間下凹,偶見前高後低式,無方形者。總之鮮卑帽的特點可概括為三點:垂裙、覆帶、黑色。《隋書 禮儀志七》:“後周之時,鹹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叫在司馬金龍墓出土的陶俑頭部,有的印有十字形印痕,從頭頂伸向前後及兩側,在前額部位有繩帶繞頭一周,在頭後打結。智家堡北魏壁畫墓的侍女像帽子後邊多可見到打結的繩頭,這可能就是所謂“覆帶”,這應是女帽的一種特征。

此墓壁畫共繪有人物21人(羽人未計),其中除北壁墓主人身後三人僅繪頭部及南壁二馭者服飾不清外,其餘16人皆着鮮卑裝。人物服飾與固原漆棺畫人物及司馬金龍墓I式女俑相同,此類裝束在雲岡石窟一、二期石窟雕刻中有多處,如6窟東壁中層南側的佛龛下端及南側供養人像,17窟南壁東龛供養人,16窟南壁拱門東側龛下供養人像,9窟前室北壁第一層西側本生故事,10窟後室南壁西側上層佛龛下端供養人,11窟西壁第三層南側上下兩龛下端的供養人,等等叫雲岡石窟着鮮卑裝的供養人往往雕刻在佛龛下端,分為左右兩列,一列着袴褶,一列着袍衫及長裙,着長裙者明顯為女性,另一列為男性。觀固原漆棺畫人物,亦有此兩種裝束,其中漆棺側闆繪畫中有部分榜題文字,如儲存較好的一側繪有多幅舜與其母或舜與其父母的形象,另一端有郭巨與其母的形象,這是北魏着鮮卑服飾人物形象中惟一的一批能夠明确人物性别的資料。由此可确認鮮卑人男裝與女裝的差別:男女的上裝沒有差別,下身則女着長裙而男着束口的褲裝;女帽亦有垂裙但頭頂中間下凹,這些冠服特征與大同智家堡北魏壁畫墓的人物完全一緻。如此衆多的人物全部着鮮卑裝,說明該墓的年代當在孝文帝改服飾的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前,即遷都洛陽以前。另外,就像其他朝代一樣,鮮卑裝亦可男裝女穿,司馬金龍墓I式女俑就是這樣。

南壁西側的牛車應是一輛通幌車,造型與司馬金龍墓所出木版漆畫上所繪車相同。鮮卑人本是草原馬上民族,北魏車制亦以馬為主,牛車則是魏晉以來中原及南朝的風氣。《晉書 輿服志》:“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其後稍見貴之。自靈、獻以來,天子至士遂以為常乘。”時北魏後期牛車日見增多加,顯然是受南朝影響的結果。

此墓北壁墓主人端坐榻上,男主人手持塵尾,身後有圍屏,頭頂置帳的作法亦是魏晉以來極富時代特征的畫面。有關的墓葬壁畫儲存較好的是1949年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北道安嶽發現的東晉永和十三年(即升平元年,357年)冬壽墓叫畫面上塵尾、圍屏、榻及帷帳都清晰可辨。此外,遼陽上王家村晉墓m及固原漆棺畫都有此類畫面。

忍冬紋是南北朝時期諸多裝飾紋樣中極為重要的一類。尤其是在北魏,此類紋飾具有重要的斷代意義和很高的觀賞性。雲岡石窟現存忍冬紋最為豐富,其發展演變頗有規律。雲岡一期石雕中忍冬紋較少,裝飾部位也較單一,主要見于佛像的背光,構圖簡潔;二期前段明顯增多,見于佛像背光、花朵、佛座及不同圖案機關之間的間隔等,紋飾趨于複雜,并雜以人物與動物圖案;二期後段是忍冬紋的使用最為豐富的時期,石窟壁面大量使用,且變幻出如龜背忍冬、桃形忍冬、水波狀忍冬等不同圖案。智家堡壁畫墓脊橹下面的水波狀忍冬紋在雲岡二期作品中随處可見,三角梁和門環處的忍冬圖案目前雖未發現完全相同的對比資料,但類似的紋飾在9窟儲存很多,與10窟後室南壁拱門的諸多忍冬紋具有相同的構圖,與司馬金龍墓棺床中層的忍冬紋構圖也接近。雲岡9、10窟,據宿白先生研究,“大緻可以推定它是孝文帝初期寵閹鉗耳慶時于’太和八年(484年)建,十三年(489年)畢‘工的石窟”[,智家堡北魏壁畫墓也應是這一時期的遺存。

智家堡北魏墓是北魏平城已發現的二百餘座北魏墓中的首座石椁墓,其墓室壁畫亦是北魏墓葬中所罕見的。我們在該墓發現後調查得知,此墓與當地另三座北魏石椁墓東西一字并列。是以這裡極有可能是一處家族墓地。

繪圖:王文崗 曹臣民 攝影:李建生 張海燕 贠新華 周雪松 張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