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到渾源時,縣城正在修路,處處需要繞行。于是我們在偏僻的街巷中曲曲折折地前進,一直開到一座大坑前,隻好停車步行。在腳手架中穿梭,在泥路上跳躍,山窮水盡時,突然看到眼前有一座磚塔矗立在低矮的民居中,遺世而獨立。渾源的第一個彩蛋,就這樣找到了。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進了山門,就可以看到圓覺寺塔矗立在院落中。

磚塔不算雄偉,卻很耐看。塔座為上下兩道須彌座,嵌滿了磚雕。一層較為高大,東南西北各開一門,三虛一實,南門可以進塔,塔室内有壁畫和佛像。二層至八層不可攀登,第九層突然升高,其上為塔刹,刹頂端有一隻可随風轉動的鐵質翔鳳,是現存唯一的古代塔頂侯風儀實物。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圓覺寺塔塔刹。(圖源@古迹尋遊)

這隻鐵鳳伫立在圓盤中央,下有套筒與刹杆連接配接,起風時三根箭狀尾羽受力,鳳身會随之轉動」。更妙的是磚塔本身也為八角結構,面向八個方位。當鸾鳳穩定時,就可以根據鳳首所指塔面,準确判斷風向了。是以這隻鐵鳳不僅造型優美,「向風若翔」,而且還是古代氣象科技史的重要實物遺存。

從圖中還可以看到第九層塔身中環繞着一圈小龛,或許也與花塔塔身的小龛一樣,代表的是華嚴三聖。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圓覺寺塔須彌座。

塔刹有無盡玄機,塔座也不失精巧。在須彌座的束腰上,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有力士伎樂,有花卉卷葉,也有獅子麒麟等異獸,尤為可愛。

塔座與塔身間還使用了磚仿木的鬥拱結構,明顯能夠看到補間鋪作與轉角鋪作之間用鴛鴦交手栱相連。磚鬥拱雖無太多承力功用,但也不失裝飾,也是遼金鬥拱的重要模型。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須彌座束腰部分有很多精美的雕刻。

束腰中的壸(kǔn)門如同線條優雅的畫框,手持不同樂器的伎樂們正在其中演奏,壸門兩旁還有正在翩翩起舞的樂舞人。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奏樂的女子與憨憨的力士。

壸門之間的轉角處,還有一位托舉力士。他們大腹便便,滿身橫肉,像一位強壯的草原武士,輕松地扛着上面的千鈞塔身。好像這些阿特拉斯們隻要聳聳肩,穩固的磚塔就會轟然倒塌。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磚雕線條蒼勁,頗有雁北氣質。

塔座下層的壸門内,則雕刻着奇珍異獸,這位正在縱身飛奔的神獸,似乎是麒麟。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雙獅鬥。

兩隻正在打架的獅子,右邊那隻正起身飛躍,要揮左前掌胖揍小夥伴。即将挨揍的那隻滿臉慫氣,正卑微地等待着命運的暴擊。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圓覺寺塔正面。

塔身一層南面是一道實門,架梯可攀援進到塔室之内。室内原有塑像,已遭毀壞,内壁尚存壁畫,為明成化年所修繪。塔身東南面的刻石上,尚存有成化年修造的銘文記錄。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塔室頂部壁畫。

塔室穹頂為八佛,儲存完好,幹淨利落,或許是清代補繪之作。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塔室内壁畫。

券門周邊還繪制有三大士,券門東側這位手持如意的大士,應當是文殊菩薩。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塔室内壁畫。

券門上方是十八臂觀音(或許是準提觀音),中間雙臂結毗盧印,另有雙臂捧缽,其餘十四臂各持法器,帶有明顯的密教色彩。三大士壁畫相較于穹頂八佛壁畫,時代應該更早,或許是成化年間修繕時繪制的,也有學者推測時代可能更早。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圓覺寺塔北面。

東西北三面則為虛門,并不能入,其中以北門的形制最為特殊。門釘大門半開,有一位女子探着半身,好像正要出來。這樣的形制被宿白先生稱之為「婦人啟門」,常見于墓葬中,含義有多種。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婦人啟門」線描圖。

塔門上雕刻這樣的圖案,或許是表明在磚門之後,并非混沌一體,而是仍有巨大的神聖空間。門半開半閉,借助觀者的視角,使得在二維空間中得以實作三維空間的想象。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默默矗立在荒草中的獅子。

圓覺寺東北角,還有一對石獅子,大概是寺中舊物。獅子身後躺着一截殘碑,上面有關于圓覺寺修造年代的重要記錄。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斑駁的石碑。

拂拭殘碑,可以看到《重修圓覺寺碑記》幾個大字,根據碑文得知,石碑由清嘉慶四年劉必蓮書、道光二十五年喜全(主持)代理勒石。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碑文上可見「金正隆三年」字樣。

碑文開頭說:「順覽郡志,悉州北一隅,有圓覺寺建于金正隆三年,修于明成化元年。」說明當時人根據地方志記載,認為圓覺寺是修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而州志也記載磚塔亦為同時修建而成的。

那麼圓覺寺塔是1158年建成的嗎?七十年前宿白先生考察雁北文物時,在圓覺寺塔上發現了其他證據。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塔上還有遼金時流行的破子棂窗。

塔身除了鑲嵌有方石碑刻外,還有曆代遊人的題記。這些亂塗亂畫,因為時代久遠,竟然也成了重要的考古資料。其中一處題記為「天會三年三月初二日來到此間蔚州......」

天會三年,則是1125年,較方志記載的年份要早33年。而自然前人是無法在33年後才建起的塔上留名題記的,故而學者推測,磚塔的實際建造年代至少要早于金天會三年。因為此時是遼金之交,這座塔也有可能建于遼後期。

九百年前留下題記的那位遊客,或許很難想象自己的随手刻劃,竟然改變了後世對這座磚塔的認識。

老照片中的圓覺寺塔。(恩斯特·伯施曼拍攝,即将出版的《中國寶塔Ⅱ》中,也将收錄這張照片。)

磚塔的生日尚且是謎題,而圓覺寺木建構築的故事則更難求解。曆代信徒們捐資修繕的殿堂,最終在民國混戰中遭到大肆破壞,尤其是日軍入侵渾源時,更是将大殿、山門、配殿能悉數拆毀,隻剩下磚塔獨自聳立在廢墟荒地之上。

雖然我們已經無從得知大殿的樣式,但根據宿白先生等留下的考古資料,尚可以大概了解寺院的布局。進了山門便見古塔,是這座古寺最特别的地方。以塔院為寺院中心,塔在殿前,是早期寺院的一大特點。到了後世,才慢慢轉變為以殿閣或大殿為中心,而圓覺寺的布局,則保持着古法,與當時中原流行風格或許有所不同。

晉遊記:向風若翔 自在圓覺

比鄰而居的圓覺寺塔與永安寺,金塔元殿相望。

站在塔下北望,能夠看見不遠處有一座黃色琉璃瓦的大殿,這便是渾源城另二座國保:永安寺,也是下一站要尋訪的古迹。寺中有令人難以忘懷的壁畫,還有滄桑幽靜的庭院。若到渾源,務必不要錯過它們。

緻謝:編輯團 老宋、十八年蟬;部分圖檔來源于@古迹尋遊 和網絡;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也歡迎關注我們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