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文物》 2004年12期

王银田(大同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刘俊喜(大同市考古所副研究员)

墓葬位于大同城南智家堡村北沙场的高坡上,东临御河(北魏时称如浑水),西北距大同市殡仪馆120米,北距明清大同城南城墙4公里余,正北方向1850米处是北魏平城明堂遗址[1101997年6月沙场在此剥离表土时由推土机铲出墓葬,当时在场民工将墓内遗物全部取走。7月4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派人将墓内石椁运回,现藏大同市博物馆。

一 椁室结构及遗物

墓坐北朝南,墓道未作清理,情况不明。墓室内东西宽2.11、南北进深1.13米。石椁为抬梁式承重墙结构,单檐人字坡悬山式顶。整个椁室由数十块不同形状的砂岩料石拼合而成。四壁由十块竖立的石板拼成,立于七块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础石上。础石皆宽0.37、厚0.09-0.10米,长度不等,中间刻有深0.02、宽0.11米的基槽,石椁立壁即置于此基槽内。础石外表粗糙,表面及凹糟皆布满凿痕。南北两壁皆由三块石板组成,高1.30-1.31、厚0.09~0.095米,两壁内侧的东西两端都刻有竖槽,槽宽0.10、深0.02米。东西两山墙的立石分别插于此槽内。东西两壁分别都由两块石板拼成,皆北侧一块较宽,南侧另一块较窄,厚0.09米左右。南北两壁顶端外侧稍低于内侧,以便与有一定坡度的顶部相吻合。

南北壁之间搭有二根三角形梁,将墓室内侧隔为三间,西梢间与明间等宽,为0.735米,东梢间略窄,为0.64米。三角形梁长1.45、中央高0.22、厚0.09米。两端刻有深0.025、宽0.10米的浅槽,搭于南北两壁的卯口上,前后梁头外露0.05-0.08米。北壁的两个卯口完好,开口于立壁上端,皆宽0.10、深0.10米,与三角形梁两端的浅槽恰好吻合。三角形梁现存只有两根断裂的半截。山墙顶端和两根三角形梁上端中央处,皆开成卯口,宽0.11~0.117、深0.095米,中置脊樽。脊樁分为三截,两端搭于山墙或三角形梁上的卯口内,长度分别为0.92、0.695、0.72米,断面相同,^0.11-0.10米,上端模棱。顶部用厚0.06米的9块石板搭成人字顶,石板之间作成槽口使之互相叠压,起稳固的作用。前后分别出檐0.20和0.10米。两山墙屋檐稍有出际。北壁表面平整光滑,其余三壁光洁度较差,有的部位尚留有凿痕。

墓门两边外侧的石板上镶嵌有鎏金铁门环各1枚。门环直径12.5厘米,穿孔钉于椁室石板上,孔周围雕刻花纹两周,内圈为绞索纹,表面贴金,外圈为两层莲瓣,表面涂成红色。墓门是一块单独的石板,清理前已倒在墓门外边,无门轴之类的结构件,可见当初只是立在墓门口而已。两铁环之间原来可能有木棍横穿其间,以固定墓门。墓门石宽0.77、高1.00、厚0.075米,上边沿稍有残缺(图一~三)。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由于墓室发现时文物即被掠走,后经多次调查,得知墓内原有多件灰陶器、多件黄釉陶器,一件蓝色透明带把玻璃小杯、一件铜靈和数枚五铢钱。后只追回一件铜靈,现存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铜银为青铜质,外表布满烟矣。深腹圆鼓,镂空高圈足,口沿上有两个桥形耳。口径11.3、通高13.3厘米,圈足底径8.6、高4厘米。壁厚0.2、最大腹径12.1厘米。腹部有阳文铸字“白兵三奴”,隶书竖排,其中前三字皆为反字(图四、五、一四)。器腹部有两道竖直的范痕。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二 椁室壁画

彩色壁画分别绘在石椁内四壁、顶部、三角形梁和脊樁上,壁画皆直接绘于石材表面。四壁都在上端及两侧边缘处画以红线边框,壁画绘在此边框内。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北壁(正壁)壁画

北壁共绘人物9人。画面中央绘男女二人并坐于榻上,高0.56米。此二人形体明显大于其他人物,意在强调他们的突出地位,应是墓主人夫妇(图六、一0、一一)。东侧男子头顶戴有垂裙的黑帽,面部涂红,身着粉红色窄袖交领袍衫,服饰通体宽大,衣袖袖口较窄而上部宽大。右手持塵尾举于肩,塵尾椭圆形,有兽面图案,外围为兽毛,兽面用墨线勾勒,通体敷红色。身前置三兽足红色凭几。男主人左臂弯曲抚于其上。西侧女子服饰皆同男子,只是带垂裙的黑帽中间下凹,且袍衫白色,在领、袖口、裙摆处饰以粉红色边。双手袖于胸前。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夫妇所坐之榻宽仅容二人并坐,实际榻高以人物身体比例推测,应在25~30厘米之间。榻的前沿下端饰波浪纹,两侧为直脚矮足。榻两侧有立杆,支起一帐架,上为菱形红色帐顶。顶部及两侧立杆都有帐幔,束于顶部与两侧杆上。两侧立杆顶端各绘一向外的龙头,口衔串珠,下垂流苏,飘然若动。另有流苏一支横飘于帐顶。墓主人夫妇背后有围屏,上沿边框涂成红色,下面为垂鳞纹。围屏之后有侍者三人,仅露胸部以上,明显小于墓主人。其西侧一人高髻,穿交领衣,侧脸朝向墓主人,应是女侍;中间一人亦束高髻,但与西侧”侍女之发髻不同,侧脸向东,可能也是女性;东侧一人似为男侍,侧脸向里,戴有垂裙的黑帽,但帽顶较低。

墓主人东侧为二男侍,高0.66米。二人冠服相同,头戴带垂裙的黑帽,身着袴褶,袖口与裤管都较窄,黑鞋。二人一前一后,皆半侧身面向墓主人。后一人袴褶粉红色,前一人领口、袖口、袍下摆粉红色,其余部分似未着色。头顶上有花蕾,近床榻的一人有髭。

墓主人西侧为女侍二人,一前一后,亦面向墓主人。二人皆头戴垂裙黑帽,与东侧不同的是冠顶中央皆下凹,且帽后可明显看出打结的绳头。上身皆着交领窄袖袍,下穿及地长裙。袍粉红色,裙白色。二人身前有一大案,案上置一很大的樽。樽有三兽足,周壁有黑白相间的横宽带纹,樽内置酒具。案前画一细颈高壶。前边一人手捧一圆盘,盘内放置两只小耳杯,正欲奉于墓主人前。后面侍女右手持一碗(或耳杯等物),左手扶于樽侧。二人身后有大树一株,枝繁叶茂。树枝与树干涂成红色,树叶或涂满红色,或墨线勾勒轮廓而留白,树叶红白相间,富有变化。

(二)东壁壁画

由于从墓上曾渗下的工业油污污染所致,东壁与北壁的东端上半部分壁画多已污损。东壁正中绘男性四人,均半侧身面向墓主人,双手袖于胸前(图七、一二),高0.50-0.62米。皆头戴垂裙黑帽,着袴褶,上身的长衫交领、宽袖,但袖口很窄。服装颜色分两种,其中南起第一人与北起第二人相同,即领口、袖口与长衫下摆皆镶红边,衣服白色,间有粉红色竖条。另二人领口、袖口及长衫下边为粉红色,服装的其他处似未着色。四人手中各持一莲蕾作供养状,周围亦有莲蕾点缀。人头顶上方绘两个羽人,彼此面面相对。羽人前腿弓曲,后一腿向后蹬直,两臂各绘三束羽毛,两腿各绘两束羽毛,作腾飞状。一臂朝前伸直,另一只手持幡,长幡拖于身后。羽人冠上饰三个倒立的三角形,绘成黑色。羽人通体绘白彩,轮廓用墨线与红线勾勒。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三)西壁壁画

西壁画面构图与东壁略同。所不同的是西壁所绘四人全部是女性,且人像较大,高约0.7米左右。四女侍亦皆半侧身面向墓主人,袖手胸前(图八、一三)。衣冠皆与北壁西侧人物相同。北起第一人与南起第二人服装为粉红色,另二人领口、袖口与长衫下摆呈粉红色,其余部分似未着色。其中南起第一人长衫可明显看出开襟在胸前正中。四人头部前后有红色的莲蕾(因画面漫港,这些莲蕾也可能是四人手中所持),两侧二人的身旁亦各绘一莲蕾。人物上方有二羽人,亦一手持幡,造型与东壁羽人相同。南侧羽人躯干涂成红色,冠上装饰与东壁羽人一样,但可明显看出有髭,呈“八”字形。

以上三壁人像的分布为男左(东)女右(西)。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四)南壁壁画

西侧绘牛车一辆,牛头向墓门,墨线勾勒,全身涂成红色,一蹄抬起,正在行走。牛侧一人正在驭牛同行,头戴垂裙黑帽,上衣圆领,下着裤,皂鞋。两轮车架上有卷棚顶,顶部涂成红色。东顶前端略高于后端,前端所绘竖线可能为栏杆或帷幔,车后垂帘,卷棚顶上另设帷帐一道,应属通幌车。车轮用墨线绘制,辐16-17条。车后有树两棵,与北壁西侧树画法相同(图九、一五)。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东侧壁画内容与西侧相似,为一戴垂裙黑帽的人牵着一匹马,身后是一棵树。这幅壁画漫浄严重,细部已很难辨认。

南壁墓门两侧石板的外侧,即以上所述椁室壁画的背面,在两个门环部位亦有壁画,左右两幅内容相同,为竖向构图的带状忍冬纹。图案外围是红色边框,框内以多方连续的“S”形缠枝作主干构图,“S”形的每一个弯内绘有四枚忍冬,忍冬纹多为四瓣,偶见有三瓣的。四枚忍冬有两枚涂成红色,另两枚仅用墨线勾勒,作花纹的缠枝主干亦釆用墨线勾勒的形式。花纹流畅自然,极富动感(图一六、二0:3)。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墓门位于南壁中间稍偏东处,壁画只绘在石板的一面。画面正中绘对面站立的两侍女,冠服与北壁西侧侍女相同(图一七)。画面左侧一人袍衫为红色,裙及袍衫的领口、袖口、下摆及衣襟正中的贴边未着色,画面右侧一人裙未涂色,其袍衫的颜色与左侧一人恰好相反,即衣边涂红色,其余部分不着色。二人头顶上方是一枝巨大的忍冬,弯曲的叶片之间是一朵盛开的花。两人周围点缀有花蕾。人像高0.70米。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五)梁架及顶部壁画

石椁顶部两架三角形梁朝向明间的一侧都绘有忍冬纹,图案与墓门口两侧的带状忍冬纹相同,但后者忍冬纹涂成红色的部分,三角形梁上则为粉红色(图一九、二〇:1)。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脊樽朝下的一面亦绘忍冬纹。忍冬一上一下,流畅舒缓而富于变化,动感很强。忍冬皆墨线勾勒轮廓,或填红彩,或不填彩,互相间隔。两横边用红彩绘边框(图二O:2)。

墓内顶部前后坡为两幅植物图案,各绘东西并列的三簇花卉,每簇花中央有一朵不知名的花朵,周围饰忍冬纹。皆墨线勾勒轮.廓。北坡东端花朵六瓣,三瓣涂红,三瓣不上色,彼此相间隔,忍冬纹或涂红,或不上色(图一八、二O:4)。西端花朵已不清楚,忍冬纹多涂成红色,个别枝条不着色。南侧顶部花纹与北侧相似,其西端与中间两花朵较清晰,花呈盘状,花瓣红色,中间涂成白色,忍冬纹大多涂红(图二O:5)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

三 结论

我们判断此墓为北魏墓葬,主要是依据壁画中所绘制的人物冠服、装饰纹样、车舆榻帐等内容。

关于北魏平城期"鲜卑人的形象资料,除云冈石窟以外,已发表的资料主要有大同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釉陶俑”和宁夏固原漆棺画叫另外,大同近年亦有北魏墓出土多件陶俑(资料尚未发表),皆属鲜卑人形像。吕一飞先生近年依据文献记载对鲜卑服饰进行考证,认为《魏书 辛绍先传》中所说的“垂裙皂帽”即《御览》卷九七五引《北齐书》所记之“鲜卑帽”叫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从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看,鲜卑帽的“垂裙”多数在颈后,如司马金龙墓所有的大量乐俑、侍俑等皆如此,也有“垂裙”在头颅两侧及颈后的,但数量极少,司马金龙墓中只有仪仗俑一种,这种帽式的流行时间应该是在北齐,而且后一种帽很可能是在前一种帽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鲜卑帽”的顶部绝大部分皆浑圆或中间下凹,偶见前高后低式,无方形者。总之鲜卑帽的特点可概括为三点:垂裙、覆带、黑色。《隋书 礼仪志七》:“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叫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陶俑头部,有的印有十字形印痕,从头顶伸向前后及两侧,在前额部位有绳带绕头一周,在头后打结。智家堡北魏壁画墓的侍女像帽子后边多可见到打结的绳头,这可能就是所谓“覆带”,这应是女帽的一种特征。

此墓壁画共绘有人物21人(羽人未计),其中除北壁墓主人身后三人仅绘头部及南壁二驭者服饰不清外,其余16人皆着鲜卑装。人物服饰与固原漆棺画人物及司马金龙墓I式女俑相同,此类装束在云冈石窟一、二期石窟雕刻中有多处,如6窟东壁中层南侧的佛龛下端及南侧供养人像,17窟南壁东龛供养人,16窟南壁拱门东侧龛下供养人像,9窟前室北壁第一层西侧本生故事,10窟后室南壁西侧上层佛龛下端供养人,11窟西壁第三层南侧上下两龛下端的供养人,等等叫云冈石窟着鲜卑装的供养人往往雕刻在佛龛下端,分为左右两列,一列着袴褶,一列着袍衫及长裙,着长裙者明显为女性,另一列为男性。观固原漆棺画人物,亦有此两种装束,其中漆棺侧板绘画中有部分榜题文字,如保存较好的一侧绘有多幅舜与其母或舜与其父母的形象,另一端有郭巨与其母的形象,这是北魏着鲜卑服饰人物形象中惟一的一批能够明确人物性别的资料。由此可确认鲜卑人男装与女装的区别:男女的上装没有区别,下身则女着长裙而男着束口的裤装;女帽亦有垂裙但头顶中间下凹,这些冠服特征与大同智家堡北魏壁画墓的人物完全一致。如此众多的人物全部着鲜卑装,说明该墓的年代当在孝文帝改服饰的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前,即迁都洛阳以前。另外,就像其他朝代一样,鲜卑装亦可男装女穿,司马金龙墓I式女俑就是这样。

南壁西侧的牛车应是一辆通幌车,造型与司马金龙墓所出木版漆画上所绘车相同。鲜卑人本是草原马上民族,北魏车制亦以马为主,牛车则是魏晋以来中原及南朝的风气。《晋书 舆服志》:“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遂以为常乘。”时北魏后期牛车日见增多加,显然是受南朝影响的结果。

此墓北壁墓主人端坐榻上,男主人手持塵尾,身后有围屏,头顶置帐的作法亦是魏晋以来极富时代特征的画面。有关的墓葬壁画保存较好的是1949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黄海北道安岳发现的东晋永和十三年(即升平元年,357年)冬寿墓叫画面上塵尾、围屏、榻及帷帐都清晰可辨。此外,辽阳上王家村晋墓m及固原漆棺画都有此类画面。

忍冬纹是南北朝时期诸多装饰纹样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尤其是在北魏,此类纹饰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和很高的观赏性。云冈石窟现存忍冬纹最为丰富,其发展演变颇有规律。云冈一期石雕中忍冬纹较少,装饰部位也较单一,主要见于佛像的背光,构图简洁;二期前段明显增多,见于佛像背光、花朵、佛座及不同图案单位之间的间隔等,纹饰趋于复杂,并杂以人物与动物图案;二期后段是忍冬纹的使用最为丰富的时期,石窟壁面大量使用,且变幻出如龟背忍冬、桃形忍冬、水波状忍冬等不同图案。智家堡壁画墓脊橹下面的水波状忍冬纹在云冈二期作品中随处可见,三角梁和门环处的忍冬图案目前虽未发现完全相同的对比资料,但类似的纹饰在9窟保存很多,与10窟后室南壁拱门的诸多忍冬纹具有相同的构图,与司马金龙墓棺床中层的忍冬纹构图也接近。云冈9、10窟,据宿白先生研究,“大致可以推定它是孝文帝初期宠阉钳耳庆时于’太和八年(484年)建,十三年(489年)毕‘工的石窟”[,智家堡北魏壁画墓也应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智家堡北魏墓是北魏平城已发现的二百余座北魏墓中的首座石椁墓,其墓室壁画亦是北魏墓葬中所罕见的。我们在该墓发现后调查得知,此墓与当地另三座北魏石椁墓东西一字并列。因此这里极有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

绘图:王文岗 曹臣民 摄影:李建生 张海燕 贠新华 周雪松 张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