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宕泉西岸,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多种类洞窟,七百多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木构,窟檐五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两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古代文书四万余件。敦煌莫高窟是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其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科技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1、莫高窟的位置境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西千佛洞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部边境(215国道近党河水库)。榆林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红西路军蘑菇台军事会议纪念碑东南边47公里处。东千佛洞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桥子乡。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分布在全长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分为南北两区。莫高窟保护范围分重点保护区(1423公顷)、一般保护区(21969公顷),以及建设控制地带(21230公顷)。此外,在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外围,还划定了环境控制区(85046公顷)。其中,莫高窟重点保护区:东以大泉河东岸为界;南至成城湾起向南延伸500米;西以石窟崖沿起向西延伸2000米;北至省道217线11000米里程碑处。一般保护区:东至三危山西麓;南至整个大泉河流域,包括大泉、条湖子、大拉牌、小拉牌、苦沟泉等水域;西至鸣沙山分水岭向西2000米;北至省道217线1000米里程碑处,并以公路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各延伸3500米。

2、莫高窟的历史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回鹘时期的莫高窟发展达到顶峰,目前所看到的有名或者清晰完整的画像、佛教雕刻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复和新建的。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以后停止开窟。

3、莫高窟的景致

莫高窟的景致分布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寺亦颇多。莫高窟景区的景致分布有112窟、130窟、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二展室、九层楼、古塔、慈氏塔、石室宝藏、莫高窟小牌坊、功德榜、大牌坊、老先生墓地、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王道士塔、莫高山庄、三清宫、藏经洞、国家国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敦煌莫高窟景区、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莫高窟书画艺术资料馆、王圆禄塔、李其琼先生纪念展、又见敦煌剧场、敦煌藏经洞陈列馆、葡萄长廊、莫高花海农家园、428窟、148窟、西千佛洞、党河大峡谷、黑崖台子等。

莫高窟的主要景点

(1)莫高窟九层楼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莫高窟九层楼,是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之俗称,唐代称北大像,又称大佛殿。九层楼是敦煌石窟这座艺术殿堂的标志,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地处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九层楼建于初唐,高45米,依山崖而建,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代,其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这就是当时时代背景所影响的。九层楼前后经历了几次重建。最初只有两层,至民国时期改建成了九层。现在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是1986年重新加固维修的。

(2)藏经洞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亦称鸣沙石室、敦煌石室,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䛒的禅窟,洪䛒逝世后,其下属僧徒或吴姓本家改禅窟为影堂。此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顶,地面至窟顶高3米,北壁前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端坐一身泥塑坐像,为洪䛒高僧像。北壁画二菩提树,枝叶相接,以示洪䛒在菩提树下坐禅。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清扫第16窟甬道积沙时,无意中发现藏经洞,并挖出了数以万计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古代佛经写本、社会文书、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大陆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大陆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

(3)莫高窟第130窟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莫高窟第130窟开凿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前后费时约二三十年,属于大佛窟,覆斗形顶,洞窟呈上小下大的方锥形。整个洞窟高28.2米,底部宽17.26米,顶部宽11.95米。窟内塑像为倚坐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高33米)的第二大佛像。因此大佛位于“北大像”之南,唐代文献中称其为“南大像”。大佛倚崖而坐,双腿下垂,两脚着地,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头部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古代匠师造此大佛时,有意放大了头部的体量,佛像通高26米,仅佛头就高达7米,这显然超出了人体的正常比例。由于解决了礼佛者仰视大佛所造成的头小体大的视差,使观者在仰视的情况下,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佛面部的表情。这一颇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充分显示了大陆古代艺术匠师的聪明才智。

(4)莫高窟第112窟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第112窟是莫高窟的代表洞窟之一,建于吐蕃统治敦煌的中唐时期。此窟为小型殿堂窟,甬道为宋代重画。窟内结构、壁画内容和风格属于从盛唐向吐蕃统治时期的过渡作品,已展示出明显的特点。这个不到四平方米的小窟里,容纳了各宗各派九种经变。其中,主室西壁龛内的屏风画上九龙灌浴等故事及弥勒经变。南壁西起画金刚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药师经变各一铺。东壁门上画降魔变、门南画大势至变、门北画观音经变各一铺。此窟壁画画面不大,内容丰富,结构严密,技艺精湛,是敦煌壁画中的精华。

第112窟壁画敷彩以朱绿黄黑白为主色,形成温和而厚重的色彩美,特别是人物面向肉体多以蛤粉平涂,鲜明厚重而略有光彩,且色泽历千余年而不变,殊为罕见。窟内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是莫高窟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她反背琵琶,踏足而舞,舞带展卷,节拍鲜明,神情沉着自然。最突出者,双脚拇指翘起似在晃动,以应节拍,这种特殊的舞技,可以看出印度舞蹈留下的影响。此窟的壁画,是盛、中唐之际的代表作,通过成熟的技巧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展现了唐代优秀壁画鲜明的民族风格。

(5)莫高窟第428窟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东壁门南画萨埵那太子本生等,门北画须达拏太子本生;南壁画说法图、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等;西壁画五分法身塔、涅槃图等;北壁画说法图、降魔变等,内容十分丰富。本窟参观重点是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和须达拏广行布施的佛本生故事。按照佛教经典的分类传统,“本生”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前世所做的众多善行故事。这些善行的积累导致了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能够最终成就佛果。本窟中绘有约一千二百身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中供养人最多的洞窟。根据这些画像,可知此窟的开凿创建是北周时期河西地区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典范。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的故事讲的是:宝典国国王的三位王子外出游玩,他们在山里遇见了一只母虎带着七只小虎,饥渴交迫,即将丧命。这情景激起了小王子萨埵强烈的慈悲心,他决定舍弃生命,救活老虎。但老虎已饿得奄奄一息,无力吃下萨埵。萨埵便登上山顶,用竹尖刺颈出血,纵身跳下山崖,舍身饲虎。国王和王后闻讯赶到山中,悲痛欲绝,众人将萨埵太子的遗骨盛到宝函中起塔供养。

须达拏太子本生广行布施的故事讲的是:叶波国太子须达拏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敌国收买婆罗门,向他乞讨百战百胜的白象,太子慷慨相施。国王闻讯震怒,将太子驱逐出国。须达拏太子携妻儿驱马车而去,路上又遇婆罗门乞讨,他于是将马、车、衣物全部施舍。一家人千辛万苦来到遥远的深山中隐居修行。后来,又有一个婆罗门来索要他的两个儿子做奴仆。须达拏为了信守诺言,忍痛将二子也施舍给婆罗门。故事的最后,婆罗门将两个孩子带到叶波国出卖,为老国王知悉,将孙儿赎回,并迎太子回国。

(6)莫高窟第148窟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莫高窟第148窟位于窟区的南端,洞窟形制属于涅槃窟,建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是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后经晚唐、西夏、清代重修。洞窟主室平面呈长方形,窟顶为纵券顶,洞窟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尊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在涅槃像身后还塑有多身菩萨、比丘、天人等,都已经过后代的重修。在涅槃像周围,是横贯南、西、北三壁的巨幅连环式涅槃经变,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描绘出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段。这组壁画高约2.50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出场五百多个人物与动物,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整个画面构图布局和谐,气势磅礴,描绘生动,色彩辉煌,山水秀雅,建筑精严,令观之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7)慈氏塔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慈氏塔,建于北宋初年,原存于三危山的废寺间,1981年迁移至莫高窟前。此塔外形非常像一座亭子,单檐,属于单檐亭阁式塔。塔平面八角形,塔身四周设有一圈围廊,塔檐挑出更远,这圈檐柱围廊的。整座塔小巧玲珑,只作简单叠涩砌法,束腰部位用塑有龙马的花纹砖,砖座上为塔身,用木构成。檐柱高度近2米,顶部连以阑额柏枋,施以斗拱,以承托檐枋挑出檐橼。塔壁用土坯砌成,塔顶不用瓦,全部用紫泥抹成。塔室正内面壁门上面隐塑双龙。内为方形穹窿顶小室,中塑慈氏像。两旁壁面绘有文殊、普贤菩萨像。室顶藻井为圆形,绘团龙。该塔是西北黄土高原就地取材的土木建筑的典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仍然保存完整,是研究土木结构古塔的重要实物。

(8)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该中心陈列部分设有录像演播厅和三个展区。录像演播厅向观众放映有关敦煌石窟艺术和陈列中心概况的录像片,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第一展区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419和276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等八个原大复制洞窟,均属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第二展区是敦煌石窟出土的精品文物展,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创建过程和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比值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第三展区是辅助展区,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该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

(9)西千佛洞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年代从北魏、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五代、回鹘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西千佛洞现存石窟16个(窟、龛22个),其中1至3窟为唐窟,4至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这9个洞窟保存较好,其它多有坍塌,时代难以确认。保存较好的9个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凿龛,内塑佛像,四壁多绘贤劫千佛、佛跌坐说法图、佛涅盘像。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睐子经)故事,东段绘(劳度叉斗圣变)故事,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补其空白,有独特价值。其余窟龛的四壁和藻井则很少绘佛本生故事。

(10)西千佛洞第19窟

莫高窟介绍,一座集建构、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

西千佛洞第19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4、结束语

莫高窟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同时,敦煌石窟艺术,是一座包含了中国中古历史的艺术画廊,一座瀚漠石沙的艺术奇迹。时间上纵跨十余个朝代千余年,地域上横跨古代敦煌境内所有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形式上囊括建筑、雕塑与绘画,数量上仅壁画一项就可达近六万平方米,成为中国壁画史上最大规模的古代壁画遗存,被誉为“东方卢浮宫”。莫高窟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