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曾經回歸到其傳統的外交政策,既退出海外沖突,并且保持适度從緊的軍事計劃。截至1939年9月,這一“孤立主義”得到了嚴格中立法案的支援,進而防止美國政府或私人組織向戰争中的任何國家銷售武器或者提供貸款。多數美國人都對德國發動戰争的行徑表示譴責,并希望英國和法國能夠赢得這場戰争,但是他們卻非常清楚,美國隻會袖手旁觀。在羅斯福總統當政期間,美國社會發生了一些變化。美國人普遍認識到納粹政權和日軍軍國主義的本質,還有就是它們最終還是會給美國利益構成極大的威脅。

但羅斯福不希望參與戰争,是以他的政策是幫助歐洲盟軍,保持在“戰争以外的其他所有方式”架構之内,同時要對日本人持足夠強硬的态度,但又不想激怒日本,與日本結怨。而這一政策的細節,随着時間的推移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其總體原則卻一直維持到1941年12月。
其實美國并非完全中立,在1939年11月“現款現運”法案被順利通過時,參戰的國家用現金購買了美國大量的武器裝備,條件是他們用自己的船隻将其運送回國。地理上的現實與英國較強的海軍實力,意味着這将有利于盟軍方面,而這原本就是初衷所在。這足以確定英法聯軍有勝利的希望,但卻在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破滅了。美國的重整軍備方案立即被提上議程,尤其是在7月兩大洋海軍法案簽署以後,這使美國海軍部隊有了大幅度的擴增。這一法案的目的,依然是防備德國的威脅,但這也使得日本政府憂心忡忡。
而要建造起那些輪船,大概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行,如果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恐怖日本人就再也無法與之匹敵了,除非他們先下手為強。是以接下來,在1940年秋,美國政府又出台了《選征兵役制法》,進而第一次在美國曆史上建立了征兵制度,但當時美國還尚未正式參戰。但羅斯福如果繼續幫助英國,可能會帶來一些無法估計的危險,因為向英國派送武器裝備,從某種意義上,可能是為希勒特在赢得戰争後可以免費使用這些武器裝備。
但那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英國的現鈔馬上就要用光了,那極有可能根本無法繼續維持戰争,更不要說對美國商品的支付能力了。後來探讨出的解決的方案就是所謂的“租借”計劃,并自1941年3月開始實施。英國,以及包括蘇聯在内的後來的其他盟國,都會得到美國派送來的大量武器與其他戰略物資。但這些物資的生産成本都是先讓美國政府先墊付,然後在戰争結束後連本帶利的歸還。
事實上,羅斯福也清楚地知道,光給英國生産武器還是不夠的,因為德國人會在它們途經大西洋的過程中将其擊沉。是以,在1941年,美國海軍在大西海反對德國U艇的戰鬥中扮演起積極主動的角色。但是,這一行動究竟會延伸到何等程度,對美國人來說并不清楚。到秋天的時候,美國在大西洋的戰艦,與英國人和加拿大人的一樣,都在做着同樣的事情。雖然大家心裡都知道,美國人仍然不想正面參與戰争,有意地想避開戰争。
1941年8月,《選征兵役制法》在美國國會的一次投票中被簡單地重新續展了一下。在經過所有這些之後,希特勒開始警惕起來了,但他還是滿足于與其現有敵人之間的作戰。不可思議的是,在珍珠港偷襲事件發生4天後,他竟然改變主意并向美國宣戰,而這個決定也使得希特勒的政權遭緻了最後失敗的厄運,與日本一樣最終也是無法躲過全面崩潰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