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清朝的影視劇中,太監的權力很大,可以奉皇帝的之指令,出京向各級官員傳旨,甚至替皇上督辦具體的事務。特别是香港拍的一些清代電視劇,都有太監作威作福的鏡頭,殊不知這些都是假的,與清朝的太監制度根本不符。

明朝的宦官為禍教訓頗深,宦官掌握東廠西廠,輕則禍亂朝綱,重則導緻亡國。是以滿清入主中原後,十分重視控制太監,堅決不給太監權力,不讓太監染指政事。早在滿清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吸取曆史教訓,不設太監。到了順治十年,因為實際情況的需要,才開始設立太監。順治皇帝設立十三衙門,作為内庭機構,管理宮庭事務,為皇帝及家族服務。
十三衙門又稱十三道,主要由宦官組成。其下即:司禮監、禦用監、禦馬監、内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
順治皇帝雖然設立了太監,但卻不放任,并且令工部立鐵牌,嚴禁太監幹預政事,違者淩遲處死。十三衙門的大總管為太監吳良輔,順治十五年時發生發生了宦官與官員賄賂勾結的案件,吳良輔牽涉其中,但順治帝袒護他而未依照他自己所訂禁宦官幹政的谕令處罰。但是順治帝死後,孝莊皇太後便下旨依“變易祖宗制度”之罪被處死刑,以警示後人。
康熙之後十三衙門改成内務府,由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的包衣奴才組成,内務府總管為内務府大臣,屬正二品,由滿族王公兼任,大監和宮女都屬于内務府官理。并且制定制度對太監永不重用,從品級、服飾、權限都加以限制。是以,終清朝268年沒有宦官之禍,清朝的太監不能出京向各省督撫将軍傳旨,更無替皇帝督辦具體事情。
隻有一種情況例外,即皇帝賞賜王公大臣一般年節物品,按例可派太監持物前往,但這種情況隻限于北京城内。其實莫說京城,就是紫禁城也不允許,皇帝平時有重要谕需送達官員本人,必須派有關官員前往曉示。同治年間曾發生過一起著名的“護軍太監互毆案”,就是因為太監沒有出宮憑證,而遭到宮門衛兵阻止而引發的。
終清一朝隻有一個太監出過京辦事,而且還是地方官員被殺了,那就是被斬首的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八九歲入宮,聰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鹹豐帝和慈禧太後的好感。鹹豐死後安德海成為慈禧太後心腹,幹預朝政,打壓恭親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太後之命,到江南采辦服飾,走到山東地方,被巡撫丁寶桢擒獲處決。
是以,影視劇中太監堂而皇之走出京城頒布皇帝谕旨,和清朝制度不符,根本不可能發生。即使慈禧後期的李蓮英、小德張權傾一時,也并未到幹預朝政的地步。清代影視劇中太監出京亂跑是從《甲午風雲》中開始,太監奉皇帝之命到天津向李鴻章傳旨,後來的影視劇中便越來越多,逢劇必有,其實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