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是中國曆史上一段艱苦的反侵略戰争,在這場戰争中,中國人民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付出了慘烈的代價。整個抗日期間,中國傷亡了300多萬軍人,僅将軍就陣亡了上百位。
抗日戰争也湧現出了衆多優秀的軍事将領,如朱德,彭德懷,張自忠,衛立煌,林彪,劉伯承,左權等人。但是有一位年輕将領的功勳,卻讓很多人都感到敬佩,此人就是王耀武。
一、黃埔三期
1904年,王耀武出生于山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王耀武的父親和兄長很早就逝世了,他是由母親照顧大的。9歲的時候,王耀武開始讀私塾,從小開始讀四書五經。19歲,王耀武的家境敗落,在天津一家煙草公司當勞工。

之後王耀武又來到了上海,在上海的一家糖果公司當店員。王耀武的這段經曆對他的影響很大,即使是後來的軍旅生涯,王耀武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商人本色。
1924年,廣東的黃埔軍校面向全國的有志青年招生,王耀武和幾個山東老鄉一起報考了黃埔軍校。1924年11月,王耀武被正式錄取為黃埔三期生,開始了他頗為傳奇的一生。進入軍校後,王耀武學習十分勤奮,
而且他有過那段小櫃員的經曆,很懂得人情世故,不僅經常給教官送一些禮物,還給已經掌握軍權的師兄送禮,是以頗受上級的喜歡,在黃埔生中的人緣也非常好。
1925年9月,陳炯明叛亂,國民黨軍開始進行第二次東征,此次戰役的主力是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和黃埔軍校的學生教導團,一部分黃埔三期生也參加了此次戰鬥。王耀武也被選中,并在此戰立下了戰功。
1926年1月,王耀武從軍校畢業之後,被配置設定到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三團四連擔任少尉排長,這支部隊是蔣介石起家的部隊,也是當時國民黨軍中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十分強悍。王耀武雖然懂得人情世故,但是軍事才能也很好,他由于多次立功,很快就升為了連長。中原大戰期間,王耀武再次立功,升為團長。
1932年,王耀武率部在宜黃堅守,紅軍派出重兵攻打了24天,但是不但沒有将其攻克,反而損失慘重。戰後,王耀武晉升為補充一旅少将旅長,他的這種晉升速度已經很快了,是黃埔三期中的佼佼者。
1934年中旬,尋淮州的紅七軍團和方志敏的部隊被合編為紅十軍團,方志敏擔任軍團長,粟裕擔任軍團參謀長,尋淮州擔任紅19師師長,全軍團一共有6000多人。1934年11月,紅十軍團奉命北上抗日。王耀武的補充一旅還有俞濟時率領的第七師等部隊共11個團,在譚家橋伏擊了紅十軍團。
此戰,導緻紅十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軍團長方志敏被俘後犧牲,紅19師師長尋淮州犧牲,紅二十一師師長胡天陶被俘後犧牲,隻有參謀長粟裕率領400多人拼死突圍了出來
。此戰中,粟裕隻是參謀長,沒有軍事指揮權,但是王耀武卻看出了粟裕的才華,還命人搜集粟裕的相關資料,研究粟裕的戰法。譚家橋戰役,也給粟裕留下了一身揮之不去的陰影。
粟裕逝世之前,曾立下過遺囑,将他的骨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撒到了孟良崮,一部分撒到了譚家橋。
譚家橋戰鬥後,王耀武受到了蔣介石的表彰,榮升為五十一師師長。
二、抗戰名将
一提到整編74師,也就是國民革命軍74軍,很多人都會想到張靈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真正把這支部隊帶上巅峰的不是74軍的第一任軍長俞濟時,也不是後來的張靈甫,而是王耀武。
在國民黨軍中,有“
甯碰閻王,不碰老王
”的說法,這個老王指的就是王耀武。解放戰争期間,也有“
三李不如一王
”
的說法,三李是指李延年,李玉堂,李仙洲,他們三位也都是抗戰名将,都畢業于黃埔一期
,尤其是李玉堂,是泰山軍第十軍的軍長,這支部隊在抗戰時期和王耀武的74軍并稱為第九戰區的兩支王牌部隊。著名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就是第十軍打的。
三李如此高的資曆,還不如王耀武,可以他的不同凡響。淞滬會戰之前,中國軍隊的作戰機關主要是師,但是在淞滬會戰期間,面對日軍動辄三萬多人的師團,不得不組建很多的軍,集團軍,以便于統一指揮。後來大名鼎鼎的國民革命軍74軍,就是在淞滬會戰時組建的。
74軍是由已經投入戰場的51師和58師合并而來的,51師的師長是王耀武,58師師長俞濟時(俞濟時升任軍長後由黃埔一期的馮聖法接替)。74軍第一任軍長是黃埔一期畢業的俞濟時,俞濟時雖然才能平凡,但他是蔣介石的老鄉,又是黃埔一期,俞濟時的家族還和蔣介石沾點親戚,是以很受蔣介石的器重。
74軍雖然是剛組建的部隊,但51師和58師都不是尋常部隊,這兩個師都是兩旅四團制的部隊,兩個師的人數都在1.1萬人以上,加上軍直屬隊,74軍全軍有近三萬人。王耀武的另一位黃埔三期同學李天霞,這個時候擔任74軍51師153旅旅長,後來的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這個時候是李天霞手下的團長。
淞滬會戰期間,74軍雖然剛組建後就上陣,但是各部隊打得十分英勇,尤其是王耀武率領的51師,多次給予日軍重創。在國民黨軍各部隊都處于一片混亂的狀态下,王耀武率領的51師鎮定自若,在羅店和18軍英勇抗擊日軍的一波又一波進攻。戰後,王耀武升任中将。
淞滬會戰結束後,74軍撤退到了南京。在南京保衛戰期間,51師301團代理團長紀鴻儒率領所部以簡陋的步槍、機槍和手榴彈等輕武器與日軍的飛機、大炮相搏。最終淳化鎮工事幾乎全被日軍炮火摧毀,
第301團傷亡殆盡,全團12個連長傷亡三分之二
,排以下官兵傷亡1400多人,幾乎全軍覆沒,
團長紀鴻儒也是在身負重傷後被擡下火線
,有鑒于此,第51師被迫放棄淳化鎮後撤。
為了掩護全師撤退,王耀武命張靈甫的第305團向日軍發動逆襲。戰鬥中,團長張靈甫左臂中彈,部下勸其撤過長江治療,但張靈甫卻勃然大怒:
“昔日項羽兵敗,猶不願渡烏江,我豈能因傷渡長江?當與敵決一生死以踐誓言!”
說完之後,張靈甫繼續投入作戰,直至完成任務撤入南京後才由下關後撤,部隊則由中校副團長常孝德繼續指揮。12月12日,
第302團團長程智率部在賽虹橋與日軍激戰時陣亡。
與此同時,
51師第151旅旅長李天霞和第306團團長邱維達在守衛中華門的戰鬥中相繼負傷,
馮聖法的第58師也在戰鬥中傷亡慘重。為了掩護主力後撤,
第302團第1營營長徐景明毅然率部斷後,全營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以他們的血肉之軀上演了第74軍南京保衛戰中最悲壯的一幕,他們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全營官兵無一人投降,全部陣亡。
南京保衛戰期間,74軍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群組織力,也表現出了部隊官兵們有力的大局觀。在後來撤退的時候,桂永清率領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孫元良率領的88師這兩支全德械裝備,也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戰鬥力最強,武器裝備最好的部隊,由于桂永清,孫元良抛棄部隊,擅自逃跑,導緻各部隊群龍無首,亂作一團。而74軍官兵卻表現出了很強的大局觀,尤其是王耀武的51師,手下多員将領甯願全軍覆沒,也要掩護主力突圍,從師長王耀武,到旅長,團長,全部在第一線和士兵一起戰鬥。最後,74軍撤退的時候還有1.4萬人,其中51師有8000多人。
南京保衛戰結束後,74軍緊接着又參加了徐州會戰,蘭封會戰。蘭封會戰,國民黨軍雖然以慘敗告終,但是74軍在此戰中的表現可圈可點,蔣介石再次對51師師長王耀武提出了表彰。
1938年9月,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司令薛嶽指揮25個師和岡村甯次對決,這個兵團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強大的兵團,有中央軍嫡系的18軍和74軍,還有被譽為鐵軍的粵系第四軍。日軍106師團進入德安西南的萬家嶺地區,想要從側背奇襲中國軍隊。
粵系第四軍吃虧日軍迂回包圍的虧,是以後來每戰都會派出搜尋隊,結果第四軍的搜尋隊發現了日軍106師團。106師團的偷襲計劃被中國軍隊得知後,薛嶽非常高興,準備集中兵力全殲深入敵後的日軍106師團。薛嶽為了殲滅這支部隊,調動了他所能調動的所有部隊,共十幾萬大軍向萬家嶺附近運動。
而日軍對中國軍隊的調動一無所知,直到岡村甯次通過空中偵檢視到中國軍隊的口袋圈後,才立刻指令106師團突圍,但是已經完了,中國軍隊已經将106師團壓縮在萬家嶺周圍十幾平凡公裡的山區裡。日軍106師團在此戰損失慘重,
日軍一度空降200多名軍官,想要恢複這支部隊的指揮系統,但是都被中國軍隊擊斃。
106師團在狗急跳牆之下,把突圍方向選在了74軍58師的防區,58師一萬多名官兵打得就剩下了500多人,軍長俞濟時最後把軍部警衛連都派了上去。74軍第51師在師長王耀武指揮下,向日軍占據的長嶺北端和張古峰制高點發起了數度攻擊,第51師三0五團團長唐生海率一支精幹的小部隊,從日軍疏于防範的後山絕壁上進攻,經過白刃格鬥,占領張古峰主陣地。日軍反應過來後,在空軍掩護下,瘋狂向張古山發動進攻,但是都被51師官兵擊退。
後來很多人都說張古峰戰鬥是張靈甫指揮的,其實根本就不是,張古山之戰為是305團團長唐生海指揮的,團長唐生海、營長胡雄在戰役中受重傷,代理團長于清祥壯烈犧牲。王家嶺戰役,74軍能攻能守,表現頗為英勇。戰鬥開始後,蔣介石看着74軍的傷亡數字,擔心自己的這支嫡系部隊被打光,兩次打電話要把74軍撤下來,但是都被薛嶽拒絕了。
1939年6月,俞濟時升任第十集團軍副司令兼86軍軍長,王耀武升任74軍軍長,李天霞(黃埔三期)升任51師師長,餘程萬(黃埔一期)任57師師長,廖齡奇(黃埔四期)任58師師長。
1941年,74軍在王耀武的率領下參加上高會戰。1941年3月19日,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于19日下決心: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抗擊,誘日軍進入上高地區予以圍殲。
此戰,74軍和日軍從頭打到尾,日軍一度集中上萬兵力在幾十架飛機的掩護下猛攻74軍雲頭山、白茅山陣地,74軍與日軍反複争奪,先後7次與日軍展開慘烈的肉搏戰,都講74軍擊退。在之後的追擊戰中,74軍各部又是沖在最前面,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擊斃日軍第34師團長岩永少将。
整個上高會戰,日軍第33師團遭到重創,第34師團及獨立第20混成旅團傷亡更是高達70%以上,共斃傷日軍1.5萬,
被何應欽譽為 “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戰後,前線總指揮羅卓英評價74軍為“戰鬥力最強”,74軍獲得國軍中在最高榮譽“飛虎旗”。
上高會戰後,74軍成為了國民黨軍首批換裝蘇械裝備的五個軍之一,全軍獲得115毫米榴彈炮4門,76毫米野炮8門,37毫米反坦克炮4門,重機槍25挺,轉盤輕機槍70挺。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74軍奉命參戰,58師師長廖齡奇回家結婚了,部隊由副師長張靈甫指揮。此戰中,由于戰況緊急,74軍不得不在白天行軍,被敵機瘋狂掃射,走在前面的57師,58師損失慘重,後面的51師趕上來後,看到這兩個師的傷亡,目瞪口呆。但是74軍依然憑借強悍的戰鬥力,給予日軍重創。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爆發,守衛在這裡的是餘程萬率領的57師8000名虎贲軍。
餘程萬憑借8000名官兵硬是擋住了三萬多名日軍半個月的進攻,日軍傷亡上萬人,74軍在此戰連續獲得兩面飛虎旗。
1944年,王耀武升任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73軍,74軍,100軍,70軍。1945年,蔣介石将全部部隊整編為四個方面軍,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長官,一度和薛嶽,張發奎等國民黨元老平起平坐。
1945年4月,日軍集中十萬人向湘西發動進攻,王耀武率十八軍、七十三軍、七十四軍、一00軍及湖南省吳奇偉所率保安部隊共約30萬兵力迎擊日軍。
此戰進行了兩個月,共擊斃擊傷日軍三萬人,俘虜日軍軍官17人,俘虜日軍士兵230人,而中國軍隊傷亡為兩萬人
,收複大片國土,這是抗戰以來傷亡比例最小的戰役,一掃1944年豫湘桂慘敗的陰霾,而此時的王耀武才40歲。
從抗戰開始到抗戰結束,王耀武還有他一手扶持起來的74軍,幾乎打滿全場,而且每場戰鬥,都會對日軍造成重大傷亡。
三、解放戰争時期的明白人
抗戰勝利後,王耀武回到了老家山東,開始主政山東。1946年1月下旬,王耀武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3月兼任國民黨山東省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10月23日,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并兼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可以說,王耀武是當時山東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國民黨在山東的軍警憲特,還有政府機構,全部向王耀武負責。
相比于抗戰時期的表現,王耀武在解放戰争時期的表現可以說是很平淡,這并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下降了,而是因為他并不想打内戰。抗戰期間,王耀武指揮部隊打過太多的惡仗,八年全面抗戰,中國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在王耀武眼裡,解放戰争并不是和外敵作戰,沒有必要打得死去活來,打不赢投降也沒有什麼,反正都是中國人。
讓王耀武在解放戰争期間表現平淡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蔣介石和陳誠等人的掣肘,萊蕪戰役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萊蕪戰役開始後,國民黨軍南北兩路大軍直逼臨沂,而粟裕卻假裝在臨沂潰敗,并布置地方武裝進逼兖州,在運河上架橋,造成主力将西進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合的假象,以迷惑國民黨軍。暗地裡卻悄悄派主力北上,逼近北線的李仙洲兵團。對于粟裕的戰法,王耀武研究過很長時間,是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陳誠在臨沂大捷的戰報。
王耀武也早就猜出了粟裕的想法,多次下令北線的李仙洲兵團立刻回撤,小心華野主力。而陳誠卻指令李仙洲繼續南下,和南下兵團會合,共同去追擊所謂的華東野戰軍殘部。
李仙洲兩邊誰都得罪不起,再加上蔣介石這個微操達人時不時地再越權指揮一點,搞得他更是暈頭轉向,最後在萊蕪被華野包圍,三天被粟裕殲滅5.6萬人,其中俘虜三萬多人,李仙洲本人也被俘。後來王耀武氣得大罵陳誠是飯桶,并斥責道:“
就算是三萬頭豬,讓共軍去抓,三天也抓不完。
如果說萊蕪戰役,蔣介石和陳誠讓王耀武元氣大傷的話,那麼濟南戰役,蔣介石的執着,則徹底斷送了王耀武。
濟南戰役,華野集中了15萬大軍,許世友,王建安,宋時輪,聶鳳智等大名鼎鼎的解放軍名将全部率部雲集在濟南城下。而此時王耀武手裡隻有11萬人,而且這11萬人派系林立,戰鬥力低下,根本就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對于雙方的力量對比,王耀武心裡比誰都清楚,他在戰前飛到南京向蔣介石彙報情況,要求放棄濟南,把這10萬人撤出去整訓,為之後的大決戰儲存力量。但是蔣介石不但不聽,反而把他訓斥了一頓,王耀武後來在功德林的時候曾吐槽蔣介石:“
别說濟南城了,老頭子連一個小村莊都不舍得放棄,這能打什麼勝仗。
濟南城破之前,王耀武下令釋放了關在監獄裡的所有共産黨幹部,和此前俘虜的解放軍官兵,并且派自己的親信去執行這件事,把他們都送到了安全地方。如果當時王耀武不派親信保護,這些人就算被釋放,可能也活不下去。當時城内的一些國民黨軍曾對王耀武說要和解放軍戰鬥到最後一刻,王耀武勸道:“這不是對日寇作戰,這是内戰,沒有必要拼的你死我活!”
戰後,王耀武在化妝潛逃的過程中被俘虜。解放軍在搜王耀武的家時,沒有發現任何的奢侈品,也沒有發現多少黃金白銀外彙,而是搜出了兩輛拖拉機,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放兩台拖拉機在家裡,王耀武說是想打完仗回家種地。
王耀武被關進北京功德監獄時,表現很好,但是在思想上依然有顧慮,毛主席聽說了王耀武的事情後,說道:“
王耀武,抗日有功!”之後,毛主席又讓公安部長羅瑞卿轉告王耀武說:“你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産黨人是會永遠記住的,隻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會回到人民中間的。
1959年2月,王耀武成為了功德林第一批被特赦的國民黨戰犯。1968年,王耀武在醫院病逝。198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為他與溥儀、廖耀湘3人補開了追悼會,并将王耀武的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