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宮城事件相關影視作品劇照
1945年,美軍在8月6日和9日分别對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也讓日本成為了第一個被核彈轟炸的國家,促成了日軍的最終投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終戰诏書》發表之前,日本激進派軍官實際上進行過一次垂死掙紮,宣布無條件投降前夕,日本軍隊居然曾經包圍皇宮?這就是幾乎改變日本曆史走向的宮城事件。
圖為裕仁天皇
1945年8月的日本可以說是徹底陷入了絕境之中,收拾完德國的蘇聯已經騰出手來對日宣戰,世界最強的兩個大國馬上就要一起“伺候”日本一個國家,廣島和長崎更是成為人類曆史上被核彈轟炸的首批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裕仁終于意識到一件事:再不投降,自己恐怕就要和墨索裡尼和希特勒這兩位軸心國上司人落得一樣的下場了。
于是在8月9日中午,裕仁決定讓時任首相的鈴木貫太郎召開最高戰争指導會議,商讨投降相關的事宜,就和此前的多次會議一樣,這次仍舊有着巨大的分歧,時任陸軍大臣的阿南惟幾等官員堅決不投降,要用所謂的“一億玉碎”和美軍拼到底,和首相硬杠到底,把會議拖到了晚上11點,最終直接鬧到了裕仁的會議室裡,有趣的是,名義上應當主持會議的裕仁這時候居然在睡覺,直到淩晨2點半首相才向裕仁回報情況稱陸軍方面不願投降,同時彙報了本土防禦設施建設已經因經費等原因停止的情況,裕仁便順勢表達了投降的意願。
圖為日本簽署投降書
有了最高層的表态,第二天再度進行的會議上,除了陸軍大臣之外的與會者都同意了投降,事實上但凡還有一點理智的人都能看出,到了這個階段的日本繼續抵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隻不過是讓國民白白送命罷了,然而在12日,高層選擇投降的消息被傳出後,日本中下層社會尤其是軍官群體對此感到不可置信,随之而來的就是一種奇特的想法:其實裕仁還願意抵抗,但是被那些貪生怕死的官員給蒙蔽了才會這樣。
在這樣的思想推動下,這些軍人決定搞點大事,8月14日夜間,以古賀秀正和竹下正彥等人為代表的幾十名少壯派軍官決定發動一場“兵谏”,不過這次政變基本可以說是一場鬧劇。
圖為宮城事變題材影視
為了實作目标,他們分成三路執行不同的任務,一批去鼓動近衛師團一起參與兵谏,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森糾拒絕配合,結果他們直接把森糾砍死後下達假指令讓部隊出動去進攻皇宮,另一路去刺殺投降派的代表,但嗅到氣氛不對的首相早就腳底抹油溜之大吉,這才沒有被殺,于是這幾個人隻能無功而返,最慘的則是和近衛師團一起突入皇宮的一批人,雖然任務很簡單:隻找到已經錄制好的投降诏書錄音就能阻止國家宣布投降,但畢竟皇宮這種宅邸房間衆多,這批人到處亂竄居然始終沒找到錄音,結果被逐個剿滅,這場可能改變曆史走向的政變,也就這樣和日本的野心一起變成了一場十足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