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越南和中國隻隔着一條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越南都遭到了外國勢力的蠶食,中國最終取得了勝利,越南一直是法國的殖民地。中國對越南發起了軍事援助,并且提供了大量物資給越南。中國給越南提供了30年的幫助,協助解放越南,中越兩國關系密切。

1969年,越南親華派上司人去世,新上任時上司人親近蘇聯。當時,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對中國虎視眈眈。越南政府為了表示對蘇聯的衷心,不斷派軍襲擾我國邊境,打傷邊境百姓,侵占中國南沙群島大部分的島嶼,中國被迫發動對越反擊戰。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一、越南挑釁中國

1972年,越南看到中國和美國的關系有所緩和,越南政府覺得中國政府靠不住,主動親近蘇聯,試圖拉進和蘇聯的關系。蘇聯看到越南主動靠上來,立刻對越南提供了軍事指導,試圖給越南撐腰,做越南的老大哥。越南看到蘇聯和自己站在一起,立刻開始挑釁中國。

1978年8月,越南士兵向我國駐守在浦念嶺的邊防士兵扔石塊,阻止邊防士兵巡邏。同時,越南士兵推倒我國在浦念嶺的界碑,用鐵絲将我國的邊境圈住,試圖變成他們的領土。我國政府覺得越南的做法十分孩子氣,暫時沒有搭理他們。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1978年11月,越南派出一批荷槍實彈的軍隊強行闖入我國廣西庭毫山地區,打傷邊境人民,并且劫走8人,殺害6人。我國軍民都沒有進行反擊,隻是口頭勸說越南兵離開。

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越南看到中國軍民忍氣吞聲,以為自己有蘇聯支援,翅膀硬了,立刻決定要起飛,要把木棉花的種子撒向中國大地

越南腦子一抽,決定先把廣西打下來。随後,越南占領了我國的南沙群島絕大部分的島嶼。被逼無奈,對越反擊戰打響。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二、打越南,28天就夠了

1978年,鄧小平召集7大軍區嚴陣以待,準備痛擊越南。1979年,中國部隊從雲南、廣西進軍越南,2月17日-2月26日進行第一階段作戰,中國軍隊打掉了越南的幾個軍事重地,為後續部隊進入越南掃清了路障。

2月27日-3月5日,我軍進行第二階段作戰,越南北部軍事重地接連失守,失去了作戰能力,北部城市淪陷,越南首都河内孤立無援。中國軍隊見好就收,準備撤退。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3月6日-3月16日,中國軍隊交叉掩護,開始撤退。在撤退過程中,中國軍隊一路摧毀了越南北部地區的軍事工程、公路橋梁,北部地區在一片廢墟中苟延殘喘。同時,中國軍隊收回了曾經支援越南的物資。3月16日,中國軍隊全部撤離,回到了國内。

中國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結束後,中國和越南接壤的邊境地區,越南的殘存勢力被清掃幹淨,邊境人民恢複了正常生活。反觀越南,曾經靠着中國的軍事援助才能解放,現在轉頭就對中國蹬鼻子上臉,頻頻挑釁中國。沒想到,中國隻用了28天,就結束了戰争。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三、越南戰場發明家,張萬年

自衛反擊戰打響後,張萬年前往越南戰場,指揮作戰。張萬年戰功赫赫,曾經參加過解放越南的戰鬥,他對越南的地形、氣候了如指掌。在越南呆了許多年,張萬年甚至對越南的各大将領帶兵作戰的風格深谙于心,因為張萬年是以軍事顧問的身份對越南進行軍事指導。

越南人對張萬年耳熟能詳,因為張萬年是越南人的老師。沒有張萬年的軍事指導,越南的反侵略戰争不知道打到何年何月,而且毫無效果。越南人對張萬年敬畏有加,現在張萬年親自上陣,明眼人都看出來,這是老師出面,來收拾不聽話的學生了!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張萬年指揮127師打越南軍,一路順風順水。越南政府急了,到處散布謠言,說抓到了張萬年。張萬年的上級聽到消息也慌了,立刻緻電張萬年。

張萬年接通電話,上級語氣沉沉地質問他,是不是張萬年。張萬年一頭霧水,最後上級松了口氣,張萬年哈哈大笑,自己的學生實力不行,小動作還挺多!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張萬年被越南軍視為眼中釘,他們派3個特工趁着夜色,潛入張萬年的營地,暗殺張萬年。3個特工還沒走近營地,就被活捉了!越南軍一頭霧水,想不通怎麼就暴露了!原來,張萬年深知越南人的本性不安分,小心思特别多,小手段也層出不窮。

張萬年借力打力,他讓哨兵兩兩相對,哨兵們可以看到彼此的後方情況,在放哨時,沒有留下盲區,是以越南特工早就暴露了。等他們一靠近,就甕中捉鼈。張萬年的發明的這個交叉哨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極好。

越南戰場上的“發明家”張萬年,僅憑一項發明就讓越軍有來無回

自衛反擊戰結束後,張萬年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贊譽。中國正是有了像張萬年這樣的戰士,才能讓我國的軍事實力、國防實力得到源源不斷的提升,向所有保家衛國的軍人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