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越南和中国只隔着一条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越南都遭到了外国势力的蚕食,中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越南一直是法国的殖民地。中国对越南发起了军事援助,并且提供了大量物资给越南。中国给越南提供了30年的帮助,协助解放越南,中越两国关系密切。

1969年,越南亲华派领导人去世,新上任时领导人亲近苏联。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虎视眈眈。越南政府为了表示对苏联的衷心,不断派军袭扰我国边境,打伤边境百姓,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大部分的岛屿,中国被迫发动对越反击战。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一、越南挑衅中国

1972年,越南看到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有所缓和,越南政府觉得中国政府靠不住,主动亲近苏联,试图拉进和苏联的关系。苏联看到越南主动靠上来,立刻对越南提供了军事指导,试图给越南撑腰,做越南的老大哥。越南看到苏联和自己站在一起,立刻开始挑衅中国。

1978年8月,越南士兵向我国驻守在浦念岭的边防士兵扔石块,阻止边防士兵巡逻。同时,越南士兵推倒我国在浦念岭的界碑,用铁丝将我国的边境圈住,试图变成他们的领土。我国政府觉得越南的做法十分孩子气,暂时没有搭理他们。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1978年11月,越南派出一批荷枪实弹的军队强行闯入我国广西庭毫山地区,打伤边境人民,并且劫走8人,杀害6人。我国军民都没有进行反击,只是口头劝说越南兵离开。

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越南看到中国军民忍气吞声,以为自己有苏联支持,翅膀硬了,立刻决定要起飞,要把木棉花的种子撒向中国大地

越南脑子一抽,决定先把广西打下来。随后,越南占领了我国的南沙群岛绝大部分的岛屿。被逼无奈,对越反击战打响。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二、打越南,28天就够了

1978年,邓小平召集7大军区严阵以待,准备痛击越南。1979年,中国部队从云南、广西进军越南,2月17日-2月26日进行第一阶段作战,中国军队打掉了越南的几个军事重地,为后续部队进入越南扫清了路障。

2月27日-3月5日,我军进行第二阶段作战,越南北部军事重地接连失守,失去了作战能力,北部城市沦陷,越南首都河内孤立无援。中国军队见好就收,准备撤退。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3月6日-3月16日,中国军队交叉掩护,开始撤退。在撤退过程中,中国军队一路摧毁了越南北部地区的军事工程、公路桥梁,北部地区在一片废墟中苟延残喘。同时,中国军队收回了曾经支援越南的物资。3月16日,中国军队全部撤离,回到了国内。

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和越南接壤的边境地区,越南的残存势力被清扫干净,边境人民恢复了正常生活。反观越南,曾经靠着中国的军事援助才能解放,现在转头就对中国蹬鼻子上脸,频频挑衅中国。没想到,中国只用了28天,就结束了战争。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三、越南战场发明家,张万年

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张万年前往越南战场,指挥作战。张万年战功赫赫,曾经参加过解放越南的战斗,他对越南的地形、气候了如指掌。在越南呆了许多年,张万年甚至对越南的各大将领带兵作战的风格深谙于心,因为张万年是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对越南进行军事指导。

越南人对张万年耳熟能详,因为张万年是越南人的老师。没有张万年的军事指导,越南的反侵略战争不知道打到何年何月,而且毫无效果。越南人对张万年敬畏有加,现在张万年亲自上阵,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是老师出面,来收拾不听话的学生了!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张万年指挥127师打越南军,一路顺风顺水。越南政府急了,到处散布谣言,说抓到了张万年。张万年的上级听到消息也慌了,立刻致电张万年。

张万年接通电话,上级语气沉沉地质问他,是不是张万年。张万年一头雾水,最后上级松了口气,张万年哈哈大笑,自己的学生实力不行,小动作还挺多!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张万年被越南军视为眼中钉,他们派3个特工趁着夜色,潜入张万年的营地,暗杀张万年。3个特工还没走近营地,就被活捉了!越南军一头雾水,想不通怎么就暴露了!原来,张万年深知越南人的本性不安分,小心思特别多,小手段也层出不穷。

张万年借力打力,他让哨兵两两相对,哨兵们可以看到彼此的后方情况,在放哨时,没有留下盲区,所以越南特工早就暴露了。等他们一靠近,就瓮中捉鳖。张万年的发明的这个交叉哨得到了广泛运用,效果极好。

越南战场上的“发明家”张万年,仅凭一项发明就让越军有来无回

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张万年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赞誉。中国正是有了像张万年这样的战士,才能让我国的军事实力、国防实力得到源源不断的提升,向所有保家卫国的军人致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