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苦命的漫哥昨夜事後寫稿,打算拿乘聯會新出爐的銷量資料吹一下水。已經快寫完了,卻發現全年銷量排第九名的居然是奇瑞?這資料明顯不對呀。于是再看幾眼,發現乘聯會特喵的自己撤稿了!漫哥看了一眼哀怨的女友,隻好換中汽協的汽車集團銷量資料重新吹。

TOP 10:比亞迪

2021銷量:74.5萬輛

比亞迪去年新能源車賣得多火爆大家都知道,簡直可以稱作DM-i元年或比亞迪新紀元。旗下的秦、宋等搭載DM-i技術的車款都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态,漢EV銷量也保持穩健發展。是以往年隻能仰望大佬的比亞迪,去年憑實力打入年銷量前十榜,同比增長約72.9%。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9:奇瑞

2021銷量:95.9萬輛

由于這是算整個汽車集團的資料,包括了奇瑞、捷途、星途、捷豹路虎等全部子品牌的銷量,是以這個奇瑞第九名漫哥還是認賬的。拆分這近96萬輛的全年銷量,其中約64萬輛是屬于奇瑞品牌的,捷途大概賣了15萬輛左右,剩下的十幾萬,就是星途跟捷豹路虎、以及什麼開瑞凱翼總共的銷量了。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8:長城

2021銷量:128.1萬輛

長城去年動作不小,新車一款接一塊,車名也很出圈。漫哥佩服長城的營銷同學很大膽,但更佩服魏老闆的開明,但凡思想古闆點的上司都不敢這麼接地氣的。這不,哈弗大狗的弟弟又确定叫酷狗了,不服不行。車名是出衆了,造車和賣車功夫也沒落下,去年長城大賣128萬台,同比增長了15.2%;其中23萬輛是皮卡。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7:吉利

2021銷量:132.8萬輛

吉利去年不吉利,全年拿到132.8萬台的銷量,隻比前年多了0.7萬台,同比增長在四大自主品牌裡墊底。而且吉利新能源車發展也相對滞後,早在2015年就說,到2020年吉利新能源車要占總銷量90%以上。但直到2021年,吉利的新能源車年銷也隻10萬台左右。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6:北汽

2021銷量:172.3萬輛

北汽再沒有前些年在B端市場的威風,新能源車早已被比了下去。付之厚望的極狐,縱是蹭了華為的光也依舊沒見起色。倒是跟奔馳合作得不亦樂乎,現在已是戴姆勒第一号股東了。看來這碗飯是要啃一輩了。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5:廣汽

2021銷量:214.4萬輛

廣汽集團2021年各品牌的發展還是比較穩紮穩打,總共拿到214.4萬台銷量,比前年增長了10萬輛。廣豐和廣本這兩個品牌無疑是銷量主力,表現分别比兄弟一豐和東本要好點。自主品牌的傳祺方面主要靠MPV,埃安則增長勢頭還不錯。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4:長安

2021銷量:230.1萬輛

長安去年取得的成績也很喜人,同比增長了14.8%。而跟别的汽車集團不太一樣,長安這230萬銷量裡面,自主品牌占絕大多數,大概為120萬輛,其餘部分為合資車和商用車型。今年長安系将會迎來第二代CS75 PLUS、UNI-K iDD混動、UNI-V、歐尚Z6等新車上市,不知會不會給市場帶來更大驚喜。

TOP 3:東風

2021銷量:327.5萬輛

東風集團去年銷量同比出現下滑,也許跟疫情擡頭和晶片短缺有關。其實前三名的汽車集團銷量都在下滑,家大業大維持着可不容易。三百多萬輛銷量裡頭,東風日産貢獻最大,保守估計約占了100多萬輛。其次當然就是東本,大約貢獻了70多萬輛銷量。而東風雪鐵龍因為一款凡爾賽C5X,表現也可圈可點。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2:一汽

2021銷量:350.1萬輛

一汽集團雖然有大衆、奧迪、豐田這三個品牌撐腰,但畢竟依然鬥不過TOP 1的那位,以350.1萬輛銷量屈居第二,同比下滑5.5%。其中最拼的是一汽大衆,全年砍下大約180萬輛的銷量。而自主品牌紅旗,全年銷量破30萬也還不錯,但離40萬的預定目标還是差不少。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TOP 1:上汽

2021銷量:536.5萬輛

中國汽車集團一哥就是一哥,雖然市值早被後起之秀甩了幾條街,但銷量依然傲視群雄。上汽集合大衆、通用、五菱、榮威、名爵等品牌(斯柯達:??),去年銷量達536.5萬台,遙遙領先第二名,衛冕2021總銷量MVP。而且2021年,上汽的自主品牌以及新能源版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2021全年汽車銷量出爐,上汽衛冕,三家民營車企擠入前十

總體來講,去年的車市總體還是處于平穩恢複階段,銷量成績勉強還是過得去的。今年的話,還是充滿各種變數,疫情擡頭、晶片困境緩解、新能源補貼退坡、電池漲價等等因素,又是一輪挑戰。

本文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