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成祖看重朱高煦,卻将皇位傳給長子,最終導緻“叔侄大戰”

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朱元璋處心積慮地将其他皇子全部"發配"封地,看似手段強硬,實際上卻激發了某些人奪位的野心,為将來埋下了無窮的後患。後來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不得不将自己的皇孫推上皇位,"靖難之役"由此展開。無論手段是不是光明正大,朱棣最終還是登上了皇位,并且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其實,朱棣最重視的皇子乃是次子朱高煦,甚至屢次說出鼓勵的話,可見其也有改立太子的想法。那麼,朱棣為什麼要舍棄朱高煦呢?

明成祖看重朱高煦,卻将皇位傳給長子,最終導緻“叔侄大戰”

朱棣策劃靖難之變,明朝戰火紛飛

朱高煦屢屢生出謀逆之心,最終死于明宣宗之手

從個人綜合能力來說,朱高煦确實比朱高熾優秀,但并不一定适合為君。朱高熾這個人性格文靜喜歡讀書,經曆多年的文學沉澱之後,他儒雅端和的品行受到了朱元璋的贊賞與喜愛。但與此同時,他也慢慢養成了不喜歡運動的壞習慣,這使得他越來越肥胖,身體健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朱棣對自己的長子并沒有太多喜愛,但經過綜合考量,還是将太子之位賜給了他。朱高熾喜愛并擅長文學,但朱高煦卻有勇有謀戰功赫赫,經常跟着朱棣一起南征北戰。

在這個過程當中,朱高煦的軍事才能受到了朱棣的贊賞,而且還有幾次救朱棣于危難的經曆,這使得朱棣越來越偏心自己的次子。

明成祖看重朱高煦,卻将皇位傳給長子,最終導緻“叔侄大戰”

靖難之役中的行軍路線圖

關于太子之位,朱棣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表面上中意次子朱高煦,甚至對他說:"你大哥雖然是世子,但身體并不好,你可要多加努力。"可從始至終,朱棣都沒有下定改立太子的決心,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朱高煦越來越偏激。在朱高煦看來,自己明明是最合适的儲君人選,隻要狠下心除掉朱高熾這個絆腳石,很快就能心想事成。懷着這樣的心思,朱高煦拒絕以王爺的身份前往封地,直到後來被朱棣察覺謀逆之心,這才強制他出發。朱棣去世後皇位傳給朱高熾,但朱高煦一直在暗中訓示擾亂京師,想找到合适的機會将朱高熾拉下馬。

其實,朱高熾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庸才,當初朱棣常年征戰在外,每次都由太子留守處理政事,說明他确實有這樣的才能。

但朱高煦早已被權力欲望蒙蔽了雙眼,無論如何都想登上高位。

《明史》中記載:"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

無論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還是後來繼承皇位的朱允炆、朱高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這也是朱元璋格外看重的因素。當然,他們身上也有很多缺點,在此不多作贅述。

對于朱高煦的野心和種種謀劃,朱高熾的心裡其實清楚得很,但他作為兄長始終不忍心趕盡殺絕。

直到後來朱瞻基繼位,朱高煦才終于策劃了最後一步。明仁宗駕崩的時候,朱高煦曾設埋伏以除掉朱瞻基,隻可惜此舉沒有成功,反而讓朱瞻基對他恨之入骨。在後來的争鬥過程中,朱瞻基親自出戰俘虜了朱高煦,并且将他活活烤死。

明成祖看重朱高煦,卻将皇位傳給長子,最終導緻“叔侄大戰”

朱棣,生性殘暴卻又勵精圖治

朱高煦結局凄慘,皇權之争是根本因素

在很多曆史記載中,都提到過朱棣改立太子的想法,但他卻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這種左右搖擺的态度才是最令人無奈的。而且,他特别嫌棄身材肥胖的長子,欣賞戰功赫赫的次子。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将皇位傳給朱高熾呢?

《明史》中記載:"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朱高熾雖然身材肥胖落有殘疾,但不失為一位仁君,更适用于現在的局勢。經曆了數年的征戰後,無論是為官者還是普通百姓,都希望在仁君的帶領下暫時休養生息。朱高煦雖然骁勇善戰,但他更适合做軍中将領而不是一國之君,否則很容易将國家推入無休止的戰亂之中。而且,朱高煦生性兇悍品行不佳,就連他的親舅舅都對其頗有微詞,這樣的人如何為君?朱高熾的性格與其恰恰相反,他待人溫和心地寬容,很多朝臣都對他贊不絕口。朱高熾作為太子留守後方的時候,曾經遭到過朱高煦的惡意诽謗,朱棣将調查的工作交給了自己的親信胡濙。

胡濙對太子的評價是"誠敬孝謹",可見其品行上佳。

總而言之,朱高熾登上皇位得到了群臣的支援,而且他還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隻要沒有大的過失,就輪不到次子朱高煦。

明成祖看重朱高煦,卻将皇位傳給長子,最終導緻“叔侄大戰”

朱高熾,為仁宣盛世奠定基礎

如果想成為一國之君,光會打仗是遠遠不夠的,處理政務的能力才是關鍵因素。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非常喜歡朱高熾,甚至還讓他批閱奏折,朱高熾将奏章按照文武分類,然後再統計做報告,這一點得到了朱元璋的贊賞。朱棣和朱高煦在外征戰的時候,朱高熾不但能穩定供給軍需,還能很好地處理政務,帝王之術顯然更勝朱高煦。在武藝軍事方面,朱高熾雖然身體不好不善習武,但并不代表他沒有領兵作戰的能力。比如說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指派大将襲擊京師,如果沒有朱高熾的帶領以及指揮,最終勝負猶未可知。

明成祖看重朱高煦,卻将皇位傳給長子,最終導緻“叔侄大戰”

明宣宗帶領衆人外出行樂

朱棣看重皇孫朱瞻基。

朱高熾寬和仁厚但不善習武,朱高煦戰功赫赫卻殘暴不仁,這兩個人都不是最完美的儲君人選。

但嫡長孫朱瞻基的身上卻集合了很多人的優點,這使得朱棣逐漸偏向了朱高熾這邊。至于先前提到過的"世子多病"一說,也可能是朱棣的緩兵之計,畢竟當時情況危急最需要領兵作戰的人才,隻有先穩住朱高煦,才能為以後做打算。

總結

朱高煦之是以落得那樣的結局,主要是因為野心太大,不但處處與朱高熾作對,還敢截殺太子謀求皇位,隻可惜技不如人。除此以外,朱棣的縱容也是原因之一,一邊将太子之位賜予長子,一邊對朱高煦贊賞有加,任誰都會心中不忿生出妄念。自古以來"皇家兄弟無親情",與其說他們是血脈相連的兄弟,還不如說是不死不休的對手,不到最後一步誰都不知道結果。如果朱高煦和朱高熾能各退一步,兄弟齊心文武相合,肯定能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宣宗實錄》

圖檔部分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本文系漁經獵史小仙女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援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