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度對國際事務突然冷淡:要左右逢源,還是學中國韬光養晦?

作者:志松

據媒體報道,印度預計不會派遣進階官員參加6月15日至16日在瑞士舉行的烏克蘭和平峰會。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告訴《印度斯坦時報》,盡管歐洲越來越多地呼籲印度高層上司出席烏克蘭和平峰會,新德裡仍在考慮出席該峰會的人員級别,但包括印度總理和印度外交部長在内的進階官員将不會出席。“今日俄羅斯”指出,雖然160多個國家被邀請參加此次的烏克蘭和平峰會,但許多國家表示拒絕或派出較低級别的官員參加。

印度對國際事務突然冷淡:要左右逢源,還是學中國韬光養晦?

無獨有偶,印度外長蘇傑生也缺席了日前剛剛在俄羅斯召開的金磚國家外長會。

盡管這是近期最為重要的兩次國際會議,也是很多國家借機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平台,但都被印度刻意忽視了。或許,印度因為國内選舉問題,分散了一些精力,尤其是莫迪上司的印度人民黨未獲得半數議席,對印度當局造成了一些影響,但并未妨礙莫迪的繼續連任。那麼,印度對外政策的轉向,大機率就不是内因所緻了,非常值得關注。

金磚外長會,雖然可以視為對俄羅斯的某種支援,但其主要是偏向于經濟層面,地緣對抗的色彩很淡;而在瑞士召開的和平峰會,則基本反映了對烏克蘭在某種程度上的支援,也是事實上試圖孤立俄羅斯的一次國際會議,是以,中國選擇了拒絕參加。而印度,則計劃派遣低級别官員參加,還是在歐洲極力拉攏的情況下,毋庸置疑,印度也不想開罪俄羅斯,畢竟,印俄關系曾經非常密切,俄烏沖突爆發後,印度作為俄羅斯石油和歐洲市場的中轉站,也狠狠的賺過一筆。

印度對國際事務突然冷淡:要左右逢源,還是學中國韬光養晦?

但現在,印度似乎開始變得冷淡,不再熱衷于國際事務,對一些局部熱點問題,包括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都開始謹慎發聲。

對此,俄羅斯可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據悉,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對印度外長缺席金磚國家外長會表達了不滿,稱,“有一些國家似乎總是尋求雙重利益,既想要保持現有的利益,又渴望更多的利益”。對于上述言論,筆者未找到相對權威的資訊源,但這比較符合邏輯,畢竟,俄羅斯現在非常需要國際“朋友”的支援,而金磚外長會則是一個不錯的平台。無論如何,俄羅斯都需要表達自己的失望和抱怨。

從曆史角度而言,印度的一些行為并非毫無根據,也有一定的政策延續性,因為印度一向以不結盟國家自居,從尼赫魯時期就開始了。但印度在俄羅斯遭遇困難的時候,突然連政治上的支援都不願表達,終究顯得不太厚道。畢竟,當年因為擁核問題,美國和印度關系較差時,俄羅斯提供了很好的“友誼”,而印度則回報顯然不夠。換言之,印度可以搞不結盟,但不能在這種微妙的時刻,特意凸顯“不結盟”,并以此為由,與俄羅斯保持距離。

印度對國際事務突然冷淡:要左右逢源,還是學中國韬光養晦?

當然,印度也并非西方國家的座上賓,當有政治或經濟需要,尤其是需要印度幫助對抗中國時,印度對西方很重要,但正常情況下,其頂多也就是個二等公民。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地,印度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貢獻有限,也一直未能當選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無疑,印度的國際政治地位,沒那麼高。盡管美國為其送上了“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頭銜,但這不過是頂高帽子,真正想要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印度還得多加把勁。近幾年,印度在莫迪的上司下,經濟略有起色,但也就僅此而已。

對于俄烏之間的這場沖突,印度已經赢得了一些利益,現在突然回避,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想付出“代價”,在未發現最後的勝利者之前,印度可能不願輕易押寶。當然,印度也可能不是左右逢源,在今後的國際事務中,都将保持低調,那麼,不排除其有着偉大的雄心壯志,開始向中國學習,韬光養晦。客觀而言,考慮到中美、美俄之間目前的激烈競争,這為印度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印度确實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國内發展。

無論如何,印度可能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這隻是時間問題,要麼做俄羅斯的朋友,要麼成為西方的夥伴,再者,做獨立自主的印度自己。對于中國來說,隻希望印度不要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馬前卒,就夠了,畢竟,遠親不如近鄰,或許将來有一天,印度能想明白這個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