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正經曆着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那個時候的中國剛剛結束封建社會,好不容易擺脫了西方列強的剝削,還沒能夠找到最适合我們國家發展的制度時,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卻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中國的領土。
日本對中國的侵犯行為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蓄意為之。他們有預謀地占領了東北地區,然後企圖一點一點的吞噬整個中國。殘虐的日本法西斯在中國肆無忌憚地破壞,他們損毀了中國無數的曆史文物。
在抗日戰争期間,我國遭到破壞的古建築以及古文物數不勝數,這是對我國曆史文化的踐踏,同時也是對中國人民公德心的摧殘。好在日本法西斯還保留着一絲敬畏之心,當時的日本下令嚴禁破壞三個地方,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三個陵墓能夠保留下來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中山陵
中國封建制度的結束是中國另一個紀元的開始,而新時代的上司者——孫中山在新時代開創的過程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孫中山在青年時期去日本留學,在日本學習時期,民主思想的種子已經在他腦海裡生根發芽。
孫中山看到清朝政府不作為,任由西方列強欺淩時,他奔走呼号,希望能夠團結有識之士拯救中國。可是當時像李鴻章那樣的清朝官員根本不支援他的理念,孫中山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改良主義。
面對岌岌可危的中國,孫中山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于是他高舉民主的大旗,開始了漫長而又艱難的改革之路。終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推倒了千年以來的皇帝制度。
孫中山的一生經曆了太多風雨,在他去世的那一刻依舊擔心着中國未來的發展。當時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為了能夠讓後人銘記辛亥革命,永遠不忘革命精神,他立下遺囑将自己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就是中山陵的所在地。
對于中國人來說,孫中山是偉大而又令人崇敬的,但是對于日本法西斯來說,孫中山對他們的影響并不大。可是在其他地方遭遇日本人破壞的時候,中山陵卻被完整保留了下來。這還要從孫中山在日本留學時說起,當時的孫中山雖然隻是一個留學生,沒有什麼背景,可是他交往的那些日本人在後來也成為了日本的高層人物。
出于對同窗的敬意,一些日本高層下令禁止毀壞中山陵,中山陵這才得以保留至今。因為這個原因,抗日戰争時期還有一些中國人逃到了中山陵躲避戰争。
孔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曆史上思想文化的“大爆炸”時期,儒家、法家、道家以及墨家等思想的出現和發展對後世的文化有着深遠的影響。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以“禮”為核心,孔子的儒家思想雖然沒有在戰争年代發揮作用,但是在後來相對和平的時代卻成為了主流思想,“獨尊儒術”的呼籲更是讓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更加穩固。
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傳承,東亞的很多其他國家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洗禮,他們也尊崇孔子思想。唐朝時期,日本曾經派遣使者前來學習中國的思想文化,日本使者便把這儒家思想帶去了自己的國家。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日本人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行為等都被儒家文化規範。雖然日本人發動了對中國人的戰争,但是他們并沒有否認儒家思想,甚至還專門鑽研儒家文化。日本人對孔廟的态度就足以說明他們對儒家思想的尊重,當他們侵占山東曲阜時,下令嚴禁日軍破壞孔廟,孔子的陵墓這才沒有被破壞。
嶽飛墓
宋朝雖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一個朝代,但是宋朝統治者卻不盡如人意。當時宋朝的邊疆受到少數民族的入侵,特别是北方女真一族嚣張跋扈,面對金人的侵犯,宋朝統治者頻頻示弱求和。而愛國将領嶽飛始終堅持與金人頑強抗争,他倡導民間義軍與宋軍聯合抗金,積極保衛國家,努力收複失地。
但是嶽飛的一腔熱血卻不被宋朝統治者了解,甚至還受到奸佞小人——秦桧的陷害。縱然是這樣,嶽飛依舊保持着最初的那顆愛國之心,他始終以保衛國家,守護山河作為自己一生的使命。正如他後背上的那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一般,嶽飛一直忠誠自己的國家和百姓。嶽飛死後,為了紀念他的光輝事迹,人們為其建造了嶽飛墓。
嶽飛的對國家的誓死效忠之心與日本人對其日本天皇的效忠之心是一樣的,是以在日本人得知嶽飛的事迹後,他們不但沒有破壞嶽飛墓,反而将嶽飛的精神傳承和發揚,嶽飛甚至成為了日本人追捧的人物。在這種想法的影響下,很多日本軍人專門前往嶽飛墓參拜,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天皇的誓死效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