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盡管溥儀在退位時,号稱手底下一共還有100多萬的士兵,但是溥儀隻是一個小孩,兵權真正的掌握着是袁世凱和其他大臣。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袁世凱掌握着清朝當時所有的新軍,一共有20多萬,這也是清廷真正的戰鬥力。其他的80多萬隻是濫竽充數的八旗子弟所掌握的舊式軍隊,沒有任何的戰鬥力。甚至。筆者懷疑這80多萬人中,有一半的人是不存在的,是空饷。是以說打不打不打是袁世凱說了算,并不是溥儀說了算。

袁世凱肯定不會打。事實上袁世凱并不支援清政府,甚至在自己大權在握的時候,對清政府的很多做法都是極為不滿的。在清末有傳聞稱攝政王與袁世凱不合,想想也是:清政府每年拿那麼多錢去要袁世凱的軍隊。

筆者說是袁世凱的軍隊,而不是清政府的軍隊,是因為這20多萬的部隊根本不聽清政府的,隻聽袁世凱的。雖然他們的裝備是清政府買的,軍饷是清政府發的,但卻隻聽袁世凱的。

在1911年的時候,袁世凱對清政府獅子大張口,提出要更多的軍費,以此來擴充新軍的實力。清政府為了成立新軍已經花光了國庫所有的錢,這個時候實在是沒錢給袁世凱。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而且南方的孫中山及衆多革命人士來勢洶洶,看起來準備充分,勢必要将清政府趕出中國。而且清政府還要賠償列強許多銀子,國庫就更加空虛。袁世凱要不到軍費,與清政府的間隙隔閡越來越大,幾乎要獨立出去。

在1911年的時候,孫中山所率領的革命人士和袁世凱進行過接洽。雙方對于推翻清政府達成了共識,隻不過第一屆民國大總統要由袁世凱來當。孫中山當時也同意了這個提議,于是,在清政府内部,袁世凱三番五次的推波助瀾,使得幾乎所有的漢族大臣不再幫助清政府。

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已經失去人心的清政府也不想再強撐下去,還不如變賣家當就此退位,了卻所有的煩心事,帶着一大筆銀子就此歸隐。

有人說推翻清政府的最大推手是袁世凱,筆者認為誇大了袁世凱的作用。他隻是一個有心機的投機分子,倘若不是看着孫中山所上司的革命人士勢力龐大,他肯定會支援清政府,與革命黨不共戴天。

是以說推翻清政府的是孫中山所上司的革命人士,并不是袁世凱。袁世凱隻起到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雖說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摘取,但這也是互相妥協的結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至于溥儀退位,清政府結束自己的統治實屬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選。當時的中國已經不是清政府所能控制的了,在内政上有列強的幹擾,各地的革命軍整裝待發,脫離控制。人民起義一波又一波,封建統治已經是搖搖欲墜,強弩之末了。在加上清政府國庫空虛,也無力支撐。就算是他們想支撐也沒有真正的有識之士幫助。

溥儀的退位表明了封建統治在中國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土壤,袁世凱雖然在辛亥革命之後妄圖複辟。也确實成功了,但是隻堅持了100天不到。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雖然有時候會停滞,有時候車轍下有石子,看起來好像在退步。但前進的大勢是不可逆的,結束封建帝制就是當時曆史前進的大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