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冷戰前傳:丘吉爾的“不可思議行動”

全文共3344字 | 閱讀需7分鐘

二戰末期,由英國首相丘吉爾牽頭制定了一個針對蘇聯的作戰計劃,代号“不可思議行動”。

冷戰前傳:丘吉爾的“不可思議行動”

前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1945年,在二戰即将結束的最後幾個月,納粹德國面對盟軍與蘇聯紅軍的兩線夾擊,覆滅隻是時間問題。雖然此時英國、美國、蘇聯同屬同盟國陣營,但出于意識形态的不同和戰後利益劃分,各方都清楚即将迎來的不隻是德國的戰敗,還有盟軍與蘇聯的對峙甚至沖突。

冷戰前傳:丘吉爾的“不可思議行動”

美蘇士兵在易北河會師

陰差陽錯的“同盟”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其實二戰初期德國的軍事順利與英法的綏靖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1938年德國與奧地利合并後,蘇聯就意識到了希特勒的野心,并提議舉行英法美蘇四國會議,讨論遏制德國的措施。時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出于對紅色蘇聯的政治偏見拒絕了這個提議。之後英法的不作為又縱容德國一步步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在蘇聯看來,這是西方意圖将戰火引向蘇聯本土,于是蘇聯轉身與德國改善關系,做起兩手準備。

1939年4月到8月,為阻止德國入侵波蘭,英蘇舉行了一系列會談,但雙方的分歧使得英蘇同盟一直始終沒有達成。就在德國進攻波蘭的前一周,即1939年8月23日,蘇聯突然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在之後與德國瓜分了波蘭。9月3日,英國加入法國與波蘭的軍事聯盟,即最早的三個同盟國成員。如此看來,在二戰初期,英蘇甚至是互相處于敵對陣營。

直到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蘇聯一下子成了“敵人的敵人”,這才使得英蘇站在了同一戰線上。

冷戰前傳:丘吉爾的“不可思議行動”

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再次反目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幾年間,戰争的曆練讓蘇聯紅軍猶如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強大。在反攻過程中占領了德國東部、東歐及部分中歐國家,并且使這些國家成為蘇聯的衛星國。這樣一個潛在的強大對手是反共鬥士丘吉爾不能容忍的,于是早在1945年4月,丘吉爾便指令英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一個戰後針對蘇聯的軍事計劃。

5月,計劃制定完成。該計劃最初的方案極為不可思議且樂觀,意圖“将英美的意志強加于俄國(蘇聯)”,計劃動用英、美、波蘭甚至德國的投降部隊,對蘇聯發動突襲并且取得速勝。

進攻計劃

行動日期定在7月之前,因為屆時美軍會撤離歐洲。在預期中,盟軍将以47個師,約100萬人的兵力,對北至什切青,南抵格拉茨的蘇聯紅軍戰線展開突擊。

英美盟軍瞄準的目标是蘇軍中部陣線的結合部上,确切來說,是位于茨維考、開姆利茨、德累斯頓與格爾利茨一線的北側,這裡是蘇軍配置最薄弱的地方。盟軍意圖将蘇聯紅軍的整個前線攔腰斬斷,使其首尾不能照應。随後,對于被南北分割的蘇軍,盟軍分為南北兩線,繼續實施打擊。北路先向什切青發展,預計在這裡重創北路的蘇軍主力,然後自此出發,再攻擊皮瓦與比得哥什,肅清德國東北部與波蘭西北部的蘇軍;南路則沿途進攻萊比錫、科特布斯以及波茲南,最後再進軍至布裡斯勞(即弗羅茨瓦夫),消滅德國東南部,捷克與波蘭西南部的蘇軍各部隊。最終,南北兩路叢集推進到但澤—布裡斯勞一線,占據寇松線以西波蘭的一半領土。計劃要求要在冬季之前完成此戰略目标。

當然,盟軍所要面對還有蘇聯各衛星國與盟國(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的軍隊。不過在方案中,英軍認為這些軍隊大多戰鬥力低下,對英美軍隊構不成威脅,是以各項計劃隻是專心應付蘇軍。

冷戰前傳:丘吉爾的“不可思議行動”

1945年5月盟軍蘇聯軍力部署

軍力評估

盟軍地面部隊,包括英國與加拿大、美國、以及波蘭,一共有大約103個師,其中要抽出兵力保衛波羅的海到亞得裡亞海之間的交通線,以及控制占領地。最後可以抽調出的兵力有47個師,其中包括14個裝甲師。而據英軍參謀人員分析,蘇軍屆時可以出動的兵力換算成盟軍師大概有200多個。蘇軍在人數上大約有2:1—3:1的優勢。

海軍方面,計劃認為盟軍有絕對優勢,可以輕松控制波羅的海,并對地面部隊實施火力支援,同時擺平遊弋在波羅的海中的蘇聯紅海軍。

空中力量方面,當時英美一方在歐洲大約可以抽調6048架戰鬥機及2750架戰略轟炸機,一共是8798架;而蘇聯方面飛機的總數大約有12000架,其中戰略轟炸機900多架。英美僅在戰略轟炸機上有優勢,但盟軍預測蘇聯空軍發揮的作用不大。因為蘇聯一半的航空燃油和很大一部分飛機制造材料(如橡膠和鋁)都來源于西方,而且蘇軍的雷達系統較為落後。開戰之後盟軍空軍可以從丹麥、德國北部、英國本土以及航母上出擊,對蘇軍實施空中打擊。

冷戰前傳:丘吉爾的“不可思議行動”

當時較為先進的蘇聯圖-4戰略轟炸機

不被看好,計劃被否決

英軍計劃的這個方案基于很多理想情況,容錯率可謂極低:它要求盟軍行動必須極為迅速,且整個作戰行動中不能出現任何纰漏,不能有任何一支部隊行動遲緩或脫節。而且即使順利地達到了預計的戰略目的,消滅了中東歐的蘇軍,進軍波蘭,也無法令蘇聯這一龐然巨物就此屈服投降,武裝沖突很可能演變為全面戰争,甚至可以說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英美為了使蘇聯就範,不得不直接進攻蘇聯本土,難免再次陷入戰争泥潭,重蹈德國的覆轍。

而此時在太平洋戰場,日本法西斯尚未被完全消滅,針對蘇聯的行動會牽制美國對日作戰的兵力。是以這條盟軍“最粗的大腿”,明确表示拒絕丘吉的進攻計劃。1945年6月9日,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簽署了對于此計劃評估報告,結論是:“我們沒有能力赢得一場迅速但有限的勝利,我們将面對重重困難緻力于一場持久戰。”

另外,計劃中考慮到,對蘇聯發動軍事打擊将從事實上打破反法西斯同盟,則國際局勢将被徹底打亂。在日本仍然存在的情況下,一旦英國真的要與蘇聯開戰,則在蘇聯尚未與日本正式宣戰的情況下,可能會使蘇聯試圖與日本結盟,默許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并暗中支援日本在其他英聯邦國家的軍事行動,以牽制英美的軍事力量。

由攻轉守:防禦計劃的制定

在進攻計劃被否決之後,1945年6月10日,丘吉爾訓示參謀長聯席會議:“俄國人很可能趁機向北海及大西洋推進……此外我們需要一個防禦(英國)本島的詳細方案。”即制定一套在美國從歐洲撤軍之後,英國如何應對蘇聯進攻西歐的作戰方案。這套計劃繼承了先前的代号:不可思議行動。

防禦計劃于1945年6月11日制定完成。在模拟中,蘇聯紅軍很有可能自德國境内向丹麥、低地國家以及法國展開全面進攻,一如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西歐的攻勢。因為雙方差距過于懸殊,方案否定了丘吉爾期望在歐洲大陸建立橋頭堡的想法,于是該作戰方案的重點便轉向了如何防禦英國本島。

英國本土的防禦,将需要由英國的海軍與空軍抵擋蘇聯的海空進攻。因為蘇聯紅海軍的力量有限,是以蘇聯對英國本土發動登陸作戰的可能性不大。不過,英國很可能遭受蘇聯從歐洲大陸發射的火箭彈的襲擊,且這将對英國造成嚴重的損失。而英國在戰略空軍方面擁有一定優勢,是以戰略空襲将會是英國能夠用來對抗蘇聯進攻的最佳選擇。

而其他相關問題,比如局勢的走向以及英軍何時重返歐陸,在方案中都沒有詳細提及。

蘇聯方面反應

在1945年6月,正當英國的參謀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計劃之際,蘇聯方面突然出現大動作:蘇聯朱可夫元帥重組了前線叢集,并加強了防禦工事。後來英國人猜測,蘇聯方面是以做出如此反應,是因為克格勃潛伏在英國的特工團隊“劍橋五傑”截取了資訊并傳送回了莫斯科。

冷戰前傳:丘吉爾的“不可思議行動”

克格勃傳奇間諜組“劍橋五傑”

再到1945年7月,丘吉爾在大選中敗給了工黨的艾德禮,丢掉了首相的職務,這套對蘇聯的戰争計劃便被束之高閣。然而,随着戰後西方陣營與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劍拔弩張,西方國家重新開始密切讨論有關東西歐開戰的問題,其中英國的反應尤為積極。

在之後的歲月中,北約制定了大量有關如何防範蘇聯的作戰計劃。而丘吉爾所下令制定的兩套作戰計劃也重新受到北約一些高層的重視,成為了北約對華約作戰的應急方案。這兩個計劃都是高度機密的,直到1998年才被公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号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