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世紀的歐洲,處于教會的黑暗統治下,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在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出現了由日耳曼人建立的法蘭克帝國,法蘭克帝國之後,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形成,并與中東的伊斯蘭世界對立。

中世紀的歐洲,處于教會的黑暗統治下,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但在中世紀的歐洲,教皇執掌着至高無上的權力,群眾愚昧,沒有閱讀知識的權利,被教會無情壓榨,是以進入黑暗的中世紀。那麼如此愚昧的歐洲,是如何沖破中世紀的黑暗,趕超中東和東方文明的呢?

精神的演變:文藝複興

衆所周知,近代與中世紀的分割普遍認為是文藝複興。源自意大利的文藝複興傳遍了整個西方。從時間的角度,文藝複興橫跨了4個世紀(13世紀--16世紀)。享有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新時代第一位詩人美譽的學者——但丁,在1265年降臨于世,又在1321年與世長辭。(大約為宋末元初時期)

中世紀的歐洲,處于教會的黑暗統治下,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文藝複興最晚在公元14世紀初就已經在意大利破殼而出。各個學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馬基雅維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出現,這個時候的西歐,已經走出了被教廷壓抑統治的黑暗時代。

大概是曆史的分期衆說紛纭,常常會形成一個時間上的錯覺,比如當法國開展着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時,我國還處于乾隆的封建專制中。

在當時的西方,文藝複興的主要意義如下三點:

1.使人與神分割開來,導緻西方以神為本主義開始向以人為本主義慢慢轉移。新世紀的我們可能不會感同身受,但這對基督教産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2.文藝複興并不隻是同名字一樣展現在文藝上,它由此輻射,影響擴充蔓延至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尤其促進了商業和經濟在西歐的繁榮發展。

3.這一時期真正出現了近代意義上的科學思維,教育也由此迎來大發展時期。

世界觀的開拓:大發現時代

到達亞洲的新航路被以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為代表的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家開辟并發現了美洲。世界曆史從這一刻真正意義上的到來了。

中世紀的歐洲,處于教會的黑暗統治下,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地理上的重大發現,使西方人的眼光不再局限于歐洲本身,不再拼命地對伊斯蘭世界發動聖戰,換一種說法,正是全球的不斷殖民使西方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彎道超車。

思想的解放:擺脫神權束縛

在公元16世紀,德國發生了宗教改革。緣何會在德國?具體來說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西歐也曾主張一個教皇、一個皇帝,不過與我國相反,教皇位高權重,皇帝徒有虛名,處處被架空。由此,對日益腐敗的羅馬教會的反抗開始了。

基督教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而天主教在歐洲則演變出了馬丁·路德的新教。天主教着重于對基督的忠誠,相對狂熱;新教更加理智與克制。随着時間的發展,馬丁·路德導緻的宗教改革擴散至整個社會的普通群眾。西方的普通群眾第一次能夠自己闡述知識的意義。

新教自誕生開始,就與天主教有着不可調和的沖突,而德國的三十年戰争就是這場思想層面戰争的具象化。此時正值我國明清之際(1618-1648年),宗教戰争的結果是在戰争結束後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其中注明給予新教徒自由信仰,并承認民族國家維護的主權,這一規定開創了權力平衡原則的先河,現代的國際體系也是從此拉開序幕。

物質上的飛升:工業革命

科學的跨越式發展其實是近代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超越的本質,文藝複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這一系列事件都給科學革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中世紀的歐洲,處于教會的黑暗統治下,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曆史車輪滾滾向前,曆史的列車駛入公元18世紀,清朝封建專制鼎盛之時,西方正變化莫測,從未有過的變化随工業革命的發生而展開。

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首次發起,然後蔓延全球,“日不落帝國”的核心便是工業革命。

結語

公元1643年,大明最後一位将才孫傳庭戰死,公元1644年,清朝興,明朝滅,此時的中國依然在朝代更疊中輪回。此時的西方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中國五千年的曆史固然深厚,但在近代的曆史浪潮中,中國并沒有抓住世界的機遇,以至于有後來的百年屈辱。在今天的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甚至引領時代潮流,不讓曆史上的屈辱重制,如此才不負我國五千年之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