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臣中隻有重臣名臣才可能有谥号。三國有谥号的大臣不少,但是從占比看是很小的。尤其是蜀國,從劉備占據益州的公元214年算起,五十年的曆史中有谥号的人物才十來個而已。既然是谥号就有美谥、中谥、醜谥之分。像諸葛亮一樣,在蜀國舉足輕重,後世評價很好的人,他的谥号肯定是上佳的。諸葛亮死後,被追谥為“忠武”侯,這是封建社會皇帝給大臣的最好的谥号,曆史上也沒有幾個人得到過。

諸葛亮堪稱萬世忠表,谥号“忠武”很貼切
值得注意的是魏國權臣司馬師,他的谥号與諸葛亮的一樣,也是“忠武”侯。這堪稱是三國時期對曹魏最大的諷刺。
先看看“忠武”谥号高端在哪裡?危身奉上曰忠,威強睿德曰武。諸葛亮一個文官,如果說谥号加上“忠”字,人人信服,畢竟諸葛亮是古代忠貞的代表。可是偏偏加上一個“武”,很多人就納悶,也沒見諸葛亮立了多大的武功,五次北伐基本上失敗告終。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當時蜀國力量最為弱小,但是在用兵的氣勢上反而占據上風,這已經是非常罕見了,至于成敗,古人相信天意,就不會太過強求了。
劉禅追谥諸葛亮崇高的谥号
是以,諸葛亮被追谥号為“忠武”侯,這非常貼近其一生的作為,就算有擡高,也符合衆望。當然,“忠武”這一谥号之是以成為最好的谥号,應該與諸葛亮有關。後世用這個谥号時,必然會把享用谥号的人與諸葛亮相比。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把權力移交給了長子司馬師,從此司馬師掌控了魏國朝政。公元255年,司馬師病逝,他實際掌權四年時間。也就是在這四年時間裡,他曾廢除魏國皇帝曹芳,改立曹髦為皇帝,他平定了淮南将領發動的第二次叛亂,他擊敗了吳國輔政大臣諸葛恪的北伐。按道理,司馬師怎麼也不可能與諸葛亮的事迹有類似之處,為什麼也被追谥為“忠武”?
夏侯惇谥号“忠”侯,略不如“忠武”
首先,司馬師死的時候,雖然權歸司馬家,但是并沒有完全勝利,司馬家還要裝。我們知道,司馬懿是以魏國周公姿态發動政變獨攬政權的,他開始裝,裝得很像,很多人都主動圍繞在他周圍,革了曹魏的命。政變成功後,魏國少帝曹芳想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司馬懿堅決不受。司馬師當權後,手段雷霆霹靂,但是身段常常彎得很低,他不居功,敢于承認錯誤,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他是周公繼承人。
司馬師谥号“忠武”是三國很大的諷刺
其次,司馬師掌控了大局,但司馬氏畢竟沒有把曹魏取而代之,如果這個時候仍然以魏國忠臣的形象出現,可以緩解很多沖突。司馬氏從司馬懿開始到司馬昭都是以實用為主,并不講究虛名。把司馬師的地位擡的很高,對司馬氏後續的掌權更有利。雖然司馬師算不得魏國的忠臣,但他的功績擺在那裡。
再有就是谥号可以變換。司馬師的弟弟後來受封為晉王,追谥其為景王。其侄兒司馬炎稱帝後,追谥他為景帝。“忠武”這一谥号再高端,也不如帝王谥号來得高端。
插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