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劉邦去世的15年後(前180年),發妻呂雉去世。然而,在這15年裡,漢朝發生了許事情,完全超出劉邦生前預料。

劉邦的設想是自己死後讓兒子劉盈繼位,劉盈可通過母親的家族勢力坐穩皇位,另外有元老重臣的輔佐能使整個國家運轉正常,繼而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雙管齊下的最終結果使大漢王朝的皇位從嫡子劉盈一脈延續下去。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劉邦劇照)

事實上,重臣不負重托,蕭何、曹參、王陵三代良相都盡心輔佐劉盈,成為肱骨之臣。而呂後雖大權在握,但并無僭越之舉。但是,劉盈僅在位7年便去世,是以又給了呂後進一步繼續掌權的機會。慶幸的是劉盈生有六個兒子,長子劉恭首先被擁立為皇帝,史稱前少帝。

不幸的是,劉盈的皇後,也就是他的親外甥女張嫣沒有生育。如此一來,呂後又擔心劉恭母親一族觊觎皇權,同時還擔心自己家族地位将來受到排擠,于是将少帝母親處死。是以,現實的問題決定了年幼的劉恭隻能算是一塊皇帝的“招牌”,而大漢王朝的當家人還是呂後。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劉盈劇照)

公元前184年,少帝劉恭聽說了自己身世,遂對呂後産生恨意。又由于其年幼單純,随口便吐露怨言,聲稱長大後必誅殺呂後家族,為生母報仇。呂後聽說後,後背直冒涼氣,感覺劉恭這孩子不能留,于是暗中将其處死。之後又擁立了劉盈的四子劉弘繼位,史稱後少帝。

劉弘的母親同樣沒有幸免,但是劉弘要比劉恭“乖巧懂事”,是以當呂後去世後,他依然是漢朝“名義”上的皇帝,盡管持續的時間很短暫。

劉盈共六個兒子,劉恭是長子,劉弘是四子。其餘四個兒子分别是次子劉彊、三子劉不疑、五子劉朝、六子劉武。其中劉恭于前184年去世,劉彊于前183年去世,劉不疑于前186年去世,其餘包括劉弘在内的三子均死在呂後之後,即在漢文帝劉恒即位當天晚上被重臣所殺。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周勃劇照)

到此,後人或許會感覺元老重臣的行為讓人費解。按理說,呂後去世,他們應該繼續輔佐劉弘才對,這樣也符合了劉邦生前的預期。但是他們卻生出意外之舉,不僅将呂姓家族誅盡,就連劉盈的三個兒子都被誅殺。原因就是漢朝朝廷的水很深,局勢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

劉邦之後的漢朝由三大勢力建構而成:

一、元老重臣。也就是劉邦心目中所謂的托孤大臣,實際上的軍功集團。比如張良、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陳平、王陵、周昌、灌嬰等等衆人。

二、呂後的家族勢力。其實這股勢力同樣可稱作是特殊的“軍功集團”,因為他們也曾為劉邦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建功無數,隻不過他們有一個“家族”的标簽與屬性。

三、諸侯王勢力。劉邦去世前将所有諸侯王都變為劉姓,其中包括他的七個兒子,還有一些侄子、兄弟、堂兄等人。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呂後劇照)

上述三大勢力,表面上是維持了大漢王朝的正常運轉,實際上是一個沖突的利益團體,隻不過互相制衡,沖突不容易激化而已。

但呂後首先對劉姓諸侯打壓,其家族勢力才占據了主導地位,所謂的元老重臣自然同樣受到壓制。到此,諸侯王、元老重臣集體沉默者有之,蜇伏起來韬光養晦者有之,曲意奉迎呂後者有之,主動依附呂後者也有之,總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當呂後去世後,呂氏家族走向劣勢,是以又會遭緻元老重臣及劉姓諸侯王起身圍毆。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陳平劇照)

至此,千萬不要以為元老重臣同諸侯王就“水乳交融”、親如一家,實際上他們還是兩條平行線,有各自的方向,為自身利益而奔波。因為元老重臣推翻呂氏家族是為了獲得利益配置設定的主導權,而諸侯王的目的是直接奪取皇位。

是以,我們會發現,呂後去世後漢朝的局勢變化很微妙,即齊王劉襄(劉肥長子)發兵長安,兄弟朱虛侯劉章在京城作内應,而颍陰侯灌嬰奉太傅、梁王兼大将軍呂産之命前往讨伐,元老重臣又在京城實施“滅呂”計劃。

最終的結果是,元老重臣一面騙奪呂祿(呂後侄子)北軍軍權,一面将統領南軍的呂産(呂後侄子)截殺,然而又一舉将呂後族人鏟除。而灌嬰雖然沒有征讨劉襄,但卻陳兵荥陽,成為劉襄到京城奪權的障礙,緻使劉襄最終退兵齊國,元老重臣完勝利。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接下來,重臣開始登台唱戲,國不可一日無君,但立誰為皇帝他們說了算。他們先淘汰劉襄,理由是其舅舅驷鈞是個大惡人;後又排除淮南王劉長,理由是太年輕,不穩重,其外祖母也不善良;最後,他們選擇了代王劉恒,理由是劉恒母親為人謹慎善良,他本人是劉邦僅存的長子,而且為人仁慈,深受百姓愛戴。

既然立了新皇帝,那麼劉弘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以夏侯嬰用馬車将其拉出皇宮,軟禁于少府。劉恒登基當天,連夜加班處理政務,群臣一緻表态将劉邦的三個嫡孫處死。理由是三個孩子不是劉盈親自。而恰恰“不是劉盈親生”證明了他們欲蓋彌彰的做法。

試想,如果不是劉盈親生,自然就同呂後族人沒有血統關系,如此一來他們自不會仇視者幫誅殺呂姓族人的元老重臣。而實際正是由于他們是劉盈親生兒子,是以才引起所有人的忌憚,如果留他們長大成人,必然是一種“禍患”,是以才被誅殺,永絕後患。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劉恒劇照)

總結:呂後去世,就是元老重臣一個翻身的契機。顯然,繼續同諸呂“合作”下去,過着前途未蔔的日子,不如“名正言順”将他們鏟除,然而自己“當家做主”更為現實、實惠。是以,鏟除諸呂也可視作是元老重臣們的一次翻身之舉。

但是,他們雖可以名正言順鏟除諸呂,但不可堂而皇之地獨占成果,他們需要代言人,需要幌子。顯然,劉盈的三子、劉邦的嫡孫不适合拿來做“代言人”,因為他們身上流有呂家人的血。為了能睡的踏實,幾個孩子隻能淪為鬥争的犧牲品。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