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導緻這種結果,其實都是袁世凱的軍事實力太過于強大導緻的。以當時革命黨的軍事實力,與袁世凱的北洋軍對着幹,估計有兩個結果!第一:被袁世凱剿滅,死更多人。第二:打遊擊,幹掉袁世凱。以當時革命黨的實力,我看很難與袁世凱正面剛。如果有資本與袁世凱較量,不然也不會向袁世凱妥協。畢竟袁世凱掌控着當時中國最精銳的軍隊,其建制完全按照德國的陸軍來建立的。無論北洋軍的軍事素養還是軍事裝備,絕對是一流的,革命黨人很難與其相提并論。是以袁世凱,控制了強大的北洋軍隊,才能輕而易舉的逼迫清朝皇帝退位。

武昌起義爆發以後,清朝唯一能鎮壓起義軍的隻有北洋軍。而能駕馭北洋軍的人,就是袁世凱,其他人根本駕馭不了。是以,清政府也考慮到了這一點,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也很聰明,知道雙方打下去都會兩敗俱傷,是以他指令北洋軍停止進攻,然後派人和談。既然袁世凱向革命黨伸出了橄榄枝,革命黨隻好接受和談。最終,革命黨迫于袁世凱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事件發生,他們不得不重新規劃未來的革命路線,把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
當時的南方各省已經推薦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其實就是把那個大總統留了出來,意思讓給袁世凱。因為,當時與北洋軍沒有談妥,比如新政府的人員配備,總統權力等等。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可以對北洋軍施加壓力。經過談判,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改總統制為内閣制,大大削減了袁世凱的權力。袁世凱做了總統以後,根本不滿足。是以,此人打算稱帝,結果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之上。假如,他不稱帝,堅持幹下去,曆史估計會被改寫。
我認為,辛亥革命的最終歸宿也很好,避免了更多的流血事件和不确定性。雖然說,當時清朝滅亡已經成為定局。但是,清政府還有北洋軍,如果真的打下去,我相信對誰都沒有好處。假如,當時北洋軍與同盟會的談判破裂,那麼袁世凱也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然後全國清剿革命黨。因為,北洋軍在當時不僅僅是軍事裝備精良,也得到了外國的支援,且是合法的政府,而革命黨是非法的,非常孤立。且臨時政府還缺錢,在日本人哪裡貸款還沒有貸到。是以,打下去的結果,肯定是革命黨吃虧。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出來,是最好的辦法。因為他避免了更多無所謂的流血和犧牲,這種結果也都是大家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