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就宣布了剃發易服的指令,千千萬萬的漢人屈服在清軍的淫威之下。但是這一奇恥大辱的始作俑者并不是滿人,而是漢奸孫之獬。
孫之獬本是進士出身,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斯文敗類。早在魏忠賢興風作浪的時候,貪圖富貴的孫之獬就助纣為孽,殘害自己的同僚。

随着魏忠賢的倒台,孫之獬也被清算撤職,隻可惜崇祯皇帝在清除閹黨時,竟然沒有殺了這個敗類,緻使後患無窮。
到了清軍入關時,被貶為平民的孫之獬看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立馬就剃了頭,換上滿人的服飾前去投靠,撈了個禮部侍郎(搞宣傳工作)的職位。
不過,孫之獬并沒有像範文程一樣受到重用,這是因為他本身并沒有什麼才能,隻會谄媚奉承。在滿人官員看來,孫之獬不過是低人一等的漢人;而在其他漢人官員看來,孫之獬就是一個漢奸敗類,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
為了自己的前途,孫之獬竟然想出了一條毒計!他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衮建言: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誰要是不剃發易服,就是對大清不忠!崇祯皇帝的屍骨未寒,孫之獬就已經變着法子坑害自己人了。
多爾衮聽到這話之後就飄了,他覺得自己也能像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一樣,統一全國的發型,讓漢人臣服于滿清。于是,清朝便強力的推行“留發不留頭”的剃發令。
消息一傳開,各地可謂是群情激憤。當時的漢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想要剃了他們頭發,就如同殺了他們的父母一樣。
而且滿人的發型巨醜無比,在最開始的時候,百姓隻允許留兩條辮子(金錢鼠尾辮),直到清朝末期,才演變成影視劇中的陰陽頭。
面對百姓們的反抗,清朝采取了殘忍的屠殺政策。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慘案,諸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殺得是血流成河,各地的老百姓們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在明朝末年,全國人口還有一個多億,而到了順治年間,人口僅有四千多萬,直接就少了一大半,這其中就有剃發令的“功勞”。
當然,這位臭名昭著的大漢奸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剃發令推行之後不久,山東群眾憤然起義,起義軍活捉了孫之獬(因為沒有功績,已被貶為平民),并将其五馬分屍,時人無不拍手稱快。
甚至過了300多年後,孫之獬還被人掘墳。就在前年,孫氏墓園發生了盜墓事件,但奇怪的是,隻有孫之獬的墓地遭到了破壞,其他人則安然無恙。可見孫之獬罪孽深重,至今仍不被饒恕。